明明知道要做什么但就是没有去做,最后更加自责焦虑。不少人有过被“拖延症”困扰的经历,严重者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其实,“拖延症”不是病,正确认识,可引导走出“拖延阴影”。


松江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精神科主任医师常向东的心理门诊,近期接诊了一名来访者小优(化名),她是一名大学生,平时做事慢,喜欢拖延。她告诉医生:“即使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我也容易拖着不做,到了最后时间也不能完成。”现在,拖延情况已经严重到影响了她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让她感到很困扰。小优的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她具有中度抑郁表现。

小优的心理问题就是大家常说的“拖延症”。“但所谓的‘拖延症’并不是医学的诊断名词,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障碍,多被归入到比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范畴里。”常向东介绍说。


“拖延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外界诱惑过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娱乐活动等无时无刻不在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专注于学习。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拖延。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溺爱或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可能会养成拖延的习惯。自身承受的压力过大、性格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下降等,也都是引发拖延的重要原因。

“拖延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不愉快的事情拖延。这类事情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人们本能地想要逃避,从而导致拖延。第二种是对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拖延。面对困难,人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进而选择推迟行动。第三种是对需要去做但难以做出决定的事情拖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因为决策困难而无法及时开始行动。

如何对“拖延症”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呢?首先,认知矫正是关键。我们需要认识到,事情应该循序渐进地去做,遇到困难时不必害怕,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其次,要训练自己“即刻行动”的理念,克服惰性,积极行动起来。此外,适度改变自己性格中较为软弱的部分,树立坚强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改变自己的缺点。”常向东说。

医生提醒大家,如果拖延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建议及时到心理门诊咨询专业医生。在必要时,可以用药物来对症治疗。通过专业的帮助,我们可以逐渐摆脱拖延的困扰,让自己成为更加主动、积极的人。

记者:李天蔚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王红霞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