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的英雄,遗憾吗?”

1988年,60岁的蒋诚被授予“一等功臣”的荣誉,但是,这个喜讯对他而言,却迟了足足33年,而他也从一名满怀热血的青年壮士,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务农老伯。



不过,当蒋诚被问到是否后悔时,却说出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话!

为何他明明是有功之臣却隐姓埋名?

实至名归的有功之臣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得啥子遗憾的!”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蒋诚总是轻描淡写,但是,直到他的参战经历,众人才得知他是九死一生。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后六个兵团约290万余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蒋诚是次年3月,跟随志愿军第12军入朝作战。



彼时,他才23岁,却身怀参军报国的梦想很久了。

1928年,蒋诚出生,童年岁月几乎都在战火和动荡中度过,甚至曾在大街小巷乞讨。直到工农红军从危难之中解救黎民百姓,他看到了希望,也生出了要加入这支人民子弟兵的部队。



1949年,成都解放,蒋诚看见路过的解放军部队,当即决定参军入伍:“我是孤儿,没爹没妈,若没有你们,恐怕我活不到现在,希望给我一个报答你们、报效国家的机会。”

就这样,他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名炮兵战士,当得知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爆发时,主动请命要到战争的最前线。



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上,蒋诚展露出中国人的血性,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先后参加了400余次战斗。

1952年,上甘岭战役爆发,蒋诚所在的12军92团奉命支援第15军45师,坚守537.7高地,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后壮烈牺牲的局面。



蒋诚没有丝毫退缩“哪怕死,也要多杀一个人敌人!”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更加不要命地冲在了最前沿,突然,一颗炮弹落下,虽然他及时躲开,但炸开的弹片划开了他的肚子,甚至肠子都流了出来。



蒋诚丝毫没感觉疼痛,将肠子塞回肚子后继续战斗,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歼敌四百余名、击毁了一同重机枪。

1953年,他被提升为机枪连班长,还被授予一等功。

可是,这份荣誉,却迟来了30余年,才落实到他身上。

一心为国

一套便衣、一双鞋袜、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和16尺布票及数枚军功章。这些就是蒋诚退伍后带回家的东西,但是,他却率先将军功章藏了起来,只留下其他行李。



当时,家人问蒋诚:“去朝鲜参战,难道没有得到什么奖章吗?”他只说了一句话:“胜利就是最好的奖章!”

对于蒋诚而言,再多的军功章,都比不过抗战胜利、国家和人民安康,不过,他没料到,部队在邮递《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时出了意外。

原来,蒋诚住在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但邮寄地址当时是手写,误写成了“兴隆镇”,导致无法查找,只能暂时封存在当地的档案馆。

1988年,当地一名校长在撰写县志,意外发现了一封立功喜报,并且看到了蒋诚的名字:“我知道这个人,是我一个学生的哥哥,早些年参过军,难道真的是他?”



这名校长尽职尽责地找到蒋诚。

此时,众人才得知他那段参军报国的危险经历,而他看到了喜报,也流下了惊喜的眼泪:“我还以为没有呢!



家人不解地问:“你要是早说,我们或许也不会生活得这么困难了!”

原来,蒋诚回家后每天下地务农,但是成家后,微薄的种田收入已经支撑不起一家人的开支,他决定养蚕,却也仅仅是勉强满足温饱。

1983年,蒋诚为了扩展村里的养蚕生意,决定修路,可当地政府也手头拮据,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向信用社借了2400元,终于修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

那段时间,蒋诚早出晚归,受过伤、流过汗,但凡他说出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功绩,完全可以享受更高的退休待遇,也一定能缓解家中困境的。



但他始终没有。

即便喜报最终送到了蒋家,蒋诚仍旧坚持不接受政府的任何待遇:“现在日子好了,吃得饱,穿得暖,不能让国家再操心。”



虽然他想低调,但这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做法,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9年,蒋诚被授予“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最美退役军人”的称号,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出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话:“打了那么多仗,那么多战友死了、残了,我还活着。”哪怕再重来一次,他仍然会报国参军,将最好的自己奉献给国家。

2023年,蒋诚病逝,作为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一等功老兵,他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虽然逝去,但英雄的传奇千古流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