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3日,武汉武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案件。

案子是有关侵权的,不算什么大案特案,但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却让这起案子备受关注

原告董龙飞,“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儿子。被告的身份更加了不得,是毛主席的儿媳,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董龙飞为什么会把刘思齐告上法庭呢?这还要从一场演讲说起。

1月19日,刘思齐受邀参加武汉理工大学演讲。

演讲过程中,她提到了毛岸英三兄弟在上海流浪时的生活



董龙飞认为,刘思齐所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且存在诋毁诬蔑董健吾的嫌疑,损害了董家人的名誉。

故而,他一纸诉状提交到法院,希望能为父亲讨回公道。

那么,刘思齐具体说了什么?董龙飞为什么会说与历史事实不符呢?

董龙飞状告刘思齐



2002年1月19日,72岁的刘思齐应武汉理工大学之邀,去做一场有关于毛岸英的演讲。

类似的演讲,刘思齐参加过很多次。她虽然只和毛岸英做了一年夫妻,但一直放不下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岸英是我一生之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刘思齐用两年的时间爱上毛岸英,却要用一生去怀念他。

毛岸英去世后,对于他的纪念活动,刘思齐从不缺席。所以,当她接到武汉理工大学的邀请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刘思齐站在演讲台上,深情地讲述毛岸英的生平事迹。



在说到毛岸英兄弟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时,她爆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秘密”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上海流浪期间,除了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之外,和三毛的经历一模一样。

刘思齐说到这里,神情动容,语气是藏不住的心疼:“就像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流浪了五年之久。”



刘思齐的这番发言很快传了出去。

大家都知道,毛家兄弟曾被“红色牧师”董健吾收留。听刘思齐的意思,在董家,毛岸英和毛岸青估计是不好过的。不然,哪有“流浪五年”之说呢?

数不清的质疑开始涌向董家。这给董家人带去了极大的苦恼,也损害了董家人的名誉



身为董健吾的后代,董龙飞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

也正因此,他认为刘思齐所说和史实完全不符,还害得他们董家人名誉受损。

于是,董龙飞一纸诉状将刘思齐告上法庭。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五年流浪生活”的真相

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次年春天,为了保护毛主席的三个孩子,湖南地下党组织联系上海地下党组织,将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送到了上海的大同幼稚园。



幼稚园是由董健吾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创办的,专门收养革命子女和烈士遗孤。

毛家三兄弟入园的时候,毛岸英9岁,毛岸青7岁,毛岸龙只有4岁。

在大同幼稚园里,三兄弟度过了一段温暖安宁的时光,但好景不长。

1931年,中央特科行动科科长顾顺章被捕叛变。



和他一起去执行任务的董健吾身份暴露,大同幼稚园也进入了敌人的视线之中。

无奈,董健吾只好暂时放弃幼稚园,躲到了好友杨度家里

幼稚园的工作人员或被逮捕,或隐蔽起来,党中央机关更是全部转移。



因事发紧急,幼稚园里的孩子们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毛岸英背着小弟,牵着大弟,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为了吃饱肚子,他带着弟弟们翻垃圾桶捡破烂给人推黄包车、做小工、乞讨,晚上就睡在马路上。



后来,毛岸英回忆起这段生活,笑着调侃:“我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

所以,刘思齐在演讲中说的那段话,是出自毛岸英之口,足以可见,毛家三兄弟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是真的。

但是,流浪了五年这个说法,存在歧义。

大同幼稚园出事后,董健吾在杨家住了几个月。



期间,他知道毛岸英兄弟正流落在外,就让妻子郑兰芳去寻找他们。

郑兰芳找到毛家兄弟的时候,毛岸龙已经失踪,毛岸英和毛岸青就被带到了董健吾家中。

董健吾平时是和丈母娘一起住的。这位老人不太愿意照顾毛岸英兄弟俩,对此多有抱怨。



半年后,董健吾怕两个孩子受委屈,就将他们送到了前妻黄慧英的住处。

送孩子的时候,董健吾没有透露太多,只说他们一个叫杨永福,一个叫杨永寿,暂时住在这里,以后另有安排。

两个孩子住在黄家的时候,生活费由党组织提供,董健吾每个月也会给黄慧英二十块钱,当作兄弟俩的抚养费。



过了一段时间后,黄慧英知道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真实身份,心生惧意。但她看着两个懵懂的孩子,又于心不忍。

反正她也不用出钱,只是给孩子一口饭吃,一片瓦遮阳罢了。

于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得以继续留在黄家。



这一时期,他们虽然寄人篱下,但生活是稳定的。

1933年,党中央机关全部迁到瑞金,没迁出的也遭到了敌人破坏,毛岸英和弟弟的生活费供给被迫中断。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董健吾也辞去了牧师的职位,生活难以为继,再也拿不出抚养费,去看望兄弟俩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黄慧英不是孤家寡人,她有4个孩子要养。

没有党组织和董健吾的补贴,她就带着孩子做一些零工,起早贪黑地赚钱。

又要赚钱,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黄慧英忽视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对他们有照顾不周之处。



再加上兄弟俩是“外人”,家里孩子又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欺负和排挤。

小孩子最是敏感。和亲人生离死别很难受,寄人篱下更难受。

拮据的生活,被欺负的日常,更是把这种难受放大了一万倍。



终于,毛岸英忍无可忍,带着弟弟离开了黄家。

他们具体是什么时候走的已经无从得知。

可以确定的是,1936年春天,兄弟俩才被党组织找到

从1931年到1936年,整整五年时间,毛岸英都流落在外。



后来,他去苏联留学,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在上海过了五年的流浪生活”。这就是刘思齐“流浪了五年”说法的来处。

如果把流浪理解为离开父母亲人,独自在外讨生活,这个说法没毛病。



但是,如果把流浪看作是在街头当乞丐,风餐露宿,居无定所,那么毛岸英的流浪生活,是没有五年那么久的。

从毛岸英的人生经历来看,信中的意思应该是前者。

其实,私以为,无论是哪种意思,这件事都没有到要对簿公堂的程度。



无论是董健吾还是黄慧英,都对毛家有恩,这是不容置疑的。

哪怕黄慧英对毛岸英兄弟俩照顾不周,但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两个无亲无故的孩子,她已经比大多数人都要高尚了。

至于刘思齐,她是绝对没有坏心思的,更不存在诋毁董健吾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双方在“流浪”的定义上产生了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其实是两人私下沟通解决,而不是闹到法院上。

毕竟,他们都是具有影响力的正面人物,闹大了实在不妥,大家觉得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