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壮阔山河间,隐藏着无数自然的秘密。2025年4月,我们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团队)在海拔4000米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交界处发现了一个菊科风毛菊属新种,并根据其产地德格县命名为“德格雪莲”。这一发现,不仅为雪莲家族增添了新成员,更揭示了高原植物演化的独特魅力。

高原上的“意外邂逅”

回想这次高原上的“意外邂逅”,是在2023年8月,这是我开始研究风毛菊属以来的第9次科考,这次的主要目的是对紫苞雪莲及其近缘类群进行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紫苞雪莲指的是风毛菊属具有紫色苞叶的一类,由于缺乏充分代表性取样、形态学性状分析不足和所使用的分子序列分辨率不够,该类群在部分物种的界定和系统发育关系上存在较大问题。

我们的队伍有3人,我、老搭档司机师傅潘新文和研究雪莲亚属分类的研究生杜思怡。此次科考计划用大概45天的时间,从祁连山北部出发,沿着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进行考察。但青藏高原的强烈紫外线和缺氧环境加大了科考难度。此前,我们已经在炉霍丰收获了太白山雪莲、球花雪莲和红柄雪莲等十余个紫苞雪莲及其近缘类群的物种,每晚需压制标本和处理材料到后半夜。

这天时近中午,我们在德格雀儿山一条不知名的溪流旁小憩时,意外发现河边有一抹紫色闪过。团队成员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钝苞雪莲。然而,钝苞雪莲不会生长在溪流边的湿草甸,它也没有表面皱褶、边缘波浪状弯曲的叶片。后来,我们才确定这是一个新物种——德格雪莲。



德格雪莲植株照片



德格雪莲的生境

(图片来源:杜思怡和徐连升于2023年8月7日摄于四川德格)

从实验室到雪山:解密紫色“德格雪莲”

2022年,我们曾经在紫苞雪莲这一类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发现4个系统发育位置异常的样品。

当时这些样品被鉴定为钝苞雪莲,但是在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上,却无法与大多数钝苞雪莲样品聚为一个单系;而且在地理分布上,它们分布在横断山中部,与钝苞雪莲分布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并不同。虽然这些样品乍一看和钝苞雪莲很相似,但是在苞叶和花序数量上远多于前者,并且总苞片顶端渐尖。我由此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类群!但是苦于4个号的标本我仅见过5个个体和少数图像,缺乏居群观察,还不能确定它的分类学位置。

此次科考后,我们回到实验室,基于居群首先仔细分析了该物种的形态。因其明显的紫色苞叶、总苞片顶端无特殊颜色和简单的花序,应该属于雪莲亚属。其与钝苞雪莲最为相似(均具明显紫色苞叶),但区别特征在于:叶片更大且边缘波状皱褶、苞片数量更多和总苞片顶端非钝形。

2023年11月,我们将这个取自于德格的样本和钝苞雪莲近缘类群的物种,进行了基于杂交捕获手段的分子系统学测序。结果显示,该物种属于风毛菊属雪莲亚属,与尖苞风毛菊、钝苞风毛菊、横断山毛菊、打箭风毛菊、华中雪莲及文成风毛菊亲缘关系最近。



德格雪莲的形态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德格雪莲的分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雪莲历经了近五百万年的演化,而我们对雪莲的分类学研究最多也不超过200年。复杂的进化历史,使得很多分类群被掩盖在匆匆的科研处理中。我们将该雪莲以“德格”为名,一方面是记录其产地,另一方面,是希望雪莲的分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的分类研究也像德格的故事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保护不止,探索不停

雪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狭义的雪莲是指风毛菊属雪莲亚属中有苞叶的成员,有接近50种,有一半以上被民间作为药用,其中以天山雪莲最为知名。也是因为这些知名的功效,此类植物被过度采挖,亟待保护。除了就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迁地保护外,发现其功能相近的替代品也是有效的保护方案。德格雪莲的发现,不仅仅在分类上增加了一个新的名称,也为雪莲一类中药替代品的发现提供了可能的新资源。

自然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物种的数目仿若漫天星辰。从基于实用价值的分类到基于综合数据的分类,从表观形态到基因组序列,我们使用的证据越来越多,对物种的分类也愈来愈准确。雪山上、密林下、草地中、溪流旁……或许那一抹色彩便是一个自然演化的奇迹,是分类人的追逐和向往。先贤探究的脚步未曾停止,我们将沿着他们的足迹,在分类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团队科考现场

(图片来源:徐连升 于2023年8月7日摄于四川德格)

参考文献:

[1]Xu, L.-S., Du, S.-Y. & Chen, Y.-S. (2025)Saussurea degeensis(Asteraceae, Cardueae), a new specie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Phytotaxa697 (2): 187-196.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徐连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