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发生一起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暴力事件:六旬村民平女士(化名)因宅基地纠纷前往镇政府寻求调解,却遭多名工作人员及保安暴力对待,导致其颅脑损伤、口腔出血。事件曝光后,公众对基层治理中法治缺位、权力失范的质疑声浪持续高涨,专家呼吁“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以法治化守护群众权益底线。
事件回溯:合法翻建遭“亲属势力”阻挠,调解现场变暴力现场
据平女士家属及村民描述,事件源于宅基地翻建纠纷。平女士一家经合法审批翻建旧屋,却遭自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高某有亲属关系的人员阻挠,对方以“道路侵占田地”为由要求“买地息事”,但未提供任何证据。平女士多次向镇政府反映问题,均未获实质性解决。
4月16日,平女士按镇政府通知前往调解,却遭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郑炳光辱骂。当她提出向纪委反映时,一名身着白衬衫的保安队长(村民指认为镇政府保安队长)与多名保安将其拖拽至政府大院外,过程中拳打脚踢,致其头部撞击地面昏迷,口腔大量出血。秀屿区医院诊断显示,平女士伤情包括闭合性颅脑损伤、多处挫伤及双肺炎症,目前仍在住院治疗。
官方进展:派出所立案调查,镇政府沉默引发质疑
事件曝光后,莆田市公安局秀屿分局平海派出所于4月17日正式立案,涉事保安队长身份已被指认。平女士家属同时向秀屿区纪委提交举报材料,要求彻查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暴力执法问题。然而,截至发稿时,平海镇政府未对此事件作出任何公开回应,仅以“正在调查”为由回避媒体采访。
网民“清风莆田”在社交媒体评论:“老人满嘴是血倒地时,法治尊严何在?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又何在?”
专家剖析:法治失守与程序正义双重溃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指出,此事件暴露基层治理三大顽疾:
1:权力边界模糊:工作人员以“调解”之名行暴力之实,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2:程序正义缺失:纠纷处理未遵循法定程序,偏袒一方导致矛盾激化;
3:监督机制虚化: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群众投诉渠道不畅,违法行为长期隐匿。
“基层政府本应是群众权益的守护者,而非暴力施害者。”李明强调,“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透明化、程序化、法治化重构治理体系,才能重建公信力。”
记者调查:基层治理法治化困境的三重病灶
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平女士遭遇绝非个例。近年来,多地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暴力执法事件频发,凸显法治化建设滞后:
1:法治观念淡薄:部分基层工作人员仍信奉“关系优先”“暴力压制”,法律意识缺失;
2:利益网络盘根错节:在“熟人社会”中,权力与关系网相互交织,执法公正性受侵蚀;
3:监督体系形同虚设:内部监督机制流于形式,群众投诉常被“踢皮球”,维权成本高昂。
4:破局之道:法治培训、多元监督、政务透明三管齐下
5:针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困境,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6:深化法治教育:将法律培训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强化“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思维;
7:构建多元监督机制: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督机构,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建立“吹哨人”保护制度;
8:推进政务透明化:实现纠纷处理全程公开,建立“调解-听证-裁决”全链条记录制度,杜绝“暗箱操作”。
公众呼吁:严惩施暴者,重建基层法治信任
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莆田镇政府暴力执法#话题阅读量超5000万次。网友“法治中国”评论:“若连老人合法权益都无法保障,乡村振兴岂非空谈?”更多网友要求彻查涉事人员责任,并呼吁上级纪委介入监督。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莆田平女士的遭遇不应被遗忘,而应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警钟。唯有以法治为纲、以制度为绳,方能筑牢群众权益的“安全网”,让“乡村振兴”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记者 黄家苑 李道闽 福建莆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