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红军为了能保存实力,积蓄有生力量,于是中共中央决定:避免与国民党部队产生正面冲突,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然而蒋介石没有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想一举歼灭红军,于是他在我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三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8.6万人的工农红军从瑞金出发前往湘西,开始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征程。中共红军原计划途径广西,与湖南的红二、红六军会合后,重新建立革命根据点。然而蒋介石设置的三道封锁线,给我军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能突破这三道封锁线,我军战士冒着生命的危险,砥砺前行,以巨大的代价成功突破封锁线。
红军会师的场面
1934年11月,中共红军成功到达湘江地区。蒋介石为了他的统一大业,亲自坐镇南昌,并投入30万的兵力,以广西的兴安、界首、全州、黄沙河四个为节点,修建第四条封锁线,因此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即将爆发。
在即将而来的战役中,8.6万人的红军部队,以5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换来了突破蒋介石的四道防线,为我军大部队的转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因此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由此可见战争的惨烈情况非比寻常。
红军战士血战湘江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5万红军战士血洒湘江,背后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蒋介石围剿,红军长征
时间来到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在德国参将汉斯·冯·塞克特的陪同下,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计划。为了能歼灭中共红军的势力,进而统一全国的梦想,蒋介石紧急调遣100多万的国民党部队,兵分三路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他们采取堡垒式的战略向前推进,极大地压缩了我军的生存空间,战争一触即发。
由于受到李德、博古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在蒋介石的大围剿之下,中共红军损失惨重,为了能保留革命的火种,中共中央放弃了中央苏区,实行转移,被迫开始了时间长达1年之久的二万五千里征程。
红军长征翻越雪山
红军长征开始后,在短暂的一个月时间内,我军先后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三道防线。为此蒋介石大骂国民党将领废物,在人数差距如此巨大之下,还让红军突围出去,于是他亲自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命何建为总司令,负责此次的围剿行动,为了能以防万一,特意安排白崇禧作为后续支援部队,在湘江河岸设置重兵把守,修建一条固若金汤的防线,争取将中共红军完全消灭。
蒋介石亲自阅兵
1934年11月25日,工农红军到达湘江区域附近,并接到了中共中央下达的指令:渡江而行。然而让中共红军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早已在湘江附近设下了一个口袋,就等我军进入。估计是上天觉得红军命不于此,白崇禧不愿与红军主力部队产生正面冲突,削弱自己的实力,同时也防止中央军入驻自己的地盘。
白崇禧以兵力不足为借口,并没有按照蒋介石之前的部署进行安排,而是将驻扎在湘江河岸的主力部队撤走,使得湘江的第四道防线出现一个缺口,因此给中共红军留下了一丝生机。
然而对于这样的好事,李德、博古却没有抓住渡江好的时机,由于命令下达的时间太晚,导致工农红军错失了良机,再加上行军过程中物资较多,使得红军的征程变得举步艰难。就在这时,蒋介石下达了指令,命令国民党部队开始慢慢合拢,进一步缩小红军的生存空间。
红军长征
1934年11月26日,由于红军指挥出现错误,导致我军在抢渡湘江时,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术,被迫改用并不熟练的阵地战。工农红军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阻截国民党的追击,掩护大部队成功渡过湘江,一场人数有着巨大差异的战争打响了。
红军战士血战湘江
工农红军分别在新圩、光华铺、脚山铺三处实施阻击战,延缓敌军进攻的步伐。而红三军负责在新圩设防,为了能给大部队争取时间,红三军第五师的战士们连夜赶路,于11月26日到达指定位置,一场壮烈而又悲惨的战役即将打响。
由于时间非常仓促,第五师的战士们只能简单地修建了防御阵地,为了能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第五师的所有官兵驻扎在新圩阵地。面对敌我双方人数上的差异,第五师的战士们毫不畏惧,英勇作战,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不但鼓舞我军士气,而且还深深震撼了敌军。
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红军战士以生命作为代价,为主力部队抢夺湘江争取了大量时间。在这场狙击战役中,由于弹药紧缺,第五师的战士与敌人展开了贴身肉搏战,做到了阵地在人在。然而在敌军人数是我军10多倍的情况下,英勇的第五师战士们全体壮烈牺牲,1000多条鲜活的生命为革命的征程付出了一切。
就在新圩战役打响的时候,光华铺狙击战也在紧张地执行着。红三军第四师负责搭建界首渡口的桥梁,于是在11月28日,第四师的战士们为了能保持渡口的畅通,并掩护大部队成功渡江,与紧随其后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在光华铺狙击战中,第四师的战士们顽强拼搏,用生命延续了渡江的时间,一个战士倒下就会有无数的战士站起来。在这场战役中,1000多名牺牲的战士用鲜血染红了整片战场,顺利完成了狙击敌人的任务,为我军的转移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红军战士阻击敌人的进攻
红一军负责在脚山铺实行狙击任务,在11月27号晚上,红一军的战士们提前来到了湘江渡口,并建立了防御工事,与国民党部队的湘军展开了争夺渡口的较量。在这场你来我往的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同样也是极其惨烈的一场争夺战。
我军战士与敌军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双方牺牲的士兵流淌出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渡口,就连湘江澎湃的江水也未能幸免。
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他们以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数万战士的英魂点燃了革命的希望。
红军渡湘江的场景
虽然工农红军成功夺得了湘江渡口,但是国民党的部队还是咬着不放,于是一场掩护战役就此打响。为了拦截国民党部队的追击,掩护主力部队成功渡过湘江,红五军第34师主动担负殿后的任务。
红军战士顽强拼搏的场景
34师的全体战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持久战。我军战士打退了敌人一波接着一波的进攻,但是在敌人强力炮火的加持下,34师也是损失惨重,但是他们依然坚持与敌人血战7天7夜,他们流淌的鲜血将整片天空和湘江江水都染红了,这样惨烈的战役,以34师全体60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而告终,仅存的三名红军战士,为了不当俘虏,以跳崖的方式成功获救,他们是34师唯一的希望。
对于34师英勇无畏的表现,中共中央赐予他们“绝命后卫师”的称号,他们不但成功完成了组织下达的任务,而且还彰显了工农红军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精神。他们为中国革命付出的努力与鲜血,后人将牢记于心。
血战湘江
在湘江战役结束之后,工农红军的队伍人数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5万多革命战士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们以生命作为代价,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囚笼阴谋。为我军未来的发展,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遵义会议奠定毛主席领导地位
1935年1月,工农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绝命危机终于解除。于是在1月7日,中共红军到达遵义,以湘江的惨烈战役开始了总结。1月15日,中共红军在遵义召开了至关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奠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在遵义会议中,中共中央指出了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和战术上的重大错误决定,剥夺了他们的军事指挥权,从而使得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同时也确立了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因此这次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召开
湘江战役犹如一根火柴,点燃了全体红军战士心中的怒火。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事业终于步入正轨,并一步步壮大起来。工农红军在湘江惨烈胜利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由仅剩的三万多人发展到百万雄师,从而印证了一个道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一路披荆斩棘,不但在抗日战争中拯救了受难的劳苦大众,而且在解放战争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无数革命战士,他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希望。
革命胜利战士欢心的场面
工农红军战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中国男儿本色,为革命的征程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正是由于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让我党重新打造了一支浴火重生的队伍,使得中共红军认识到只有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才能带领人民取得胜利,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