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大学因为引进一位日本考古学家,被骂上了风口浪尖。评论区里‘汉奸’‘卖国’的帽子满天飞,甚至有人翻出抗战时期川军将士的牺牲数字来质问。但真相是:这位名叫宫本一夫的教授,川大整整考察了3年,他的学术成果单拿出来,能吊打国内半数考古学者……
先说这位宫本教授的学术江湖地位。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考古学界"扫地僧",手握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在东亚考古圈子里是响当当的泰斗级人物。翻开他的著作目录,《东亚青铜器时代的研究》《东北亚初期农耕与弥生起源》这些大部头专著,随便拎一本出来都是学术界的硬通货。更关键的是,这位老爷子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扎在东亚考古第一线,带着团队在日本、蒙古、四川三星堆这些地方挖过几十个考古工地。要论对中华文明圈考古的熟悉程度,国内还真找不出几个能跟他掰手腕的学者。
不过网友们的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抗战时期日本特务机关搞的那套"学术谍战"确实给咱留下过心理阴影——当年他们打着"学术考察"的幌子,把中国山川地理摸得比自家后院还清楚。现在突然冒出个日本考古学家来川大任教,也难怪有人要拿放大镜审视。但仔细看看川大的引进流程,人家从2021年就开始以讲座教授的身份合作,这次全职引进是经过三年考察的"转正",再说了,引进海外人才,也需要相关部门严格审核。说白了,这是用真金白银的学术成果换来的教职,又不是突然空降个来路不明的人物。
说到三星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宫本教授这些年带着日本团队在蒙古草原挖青铜器遗址,研究的正是欧亚草原文化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路径。而三星堆最神秘的青铜神树、黄金面具,学术界普遍认为和北方草原文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川大这时候引进这位精通欧亚草原考古的专家,说白了就是想借人家的学术视野,给三星堆研究打开新窗口。就像做菜需要不同菜系的厨师交流技艺,考古研究要突破瓶颈,同样需要国际学术对话。
当然,公众的担忧也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历史记忆的底线?其实看看宫本教授这些年的研究轨迹,或许能找到参考答案。他在《从神话到历史》这部专著里,专门用一章梳理日本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脉络,开篇就引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典故。这种学术态度,和某些罔顾历史事实的"精日"学者有着本质区别。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主持的"东亚农耕扩散"研究项目,恰恰是用考古证据反驳了某些日本右翼学者"弥生文化独立起源"的谬论。
说到底,学术交流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当年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法,哪次文化交流不是带着碰撞与融合?现在川大引进个日本考古学家,既不用上纲上线到"文化投降",也不该视而不见公众的历史焦虑。关键是要把学术合作的门槛立清楚,把成果共享的机制建明白。就像宫本教授在川大开的那些考古前沿课程,要是能培养出一批既懂国际学术规范,又深谙中华文明的青年学者,这不就是最好的文化自信吗?
其实看看教育部的引才政策就能发现端倪。现在高校引进海外人才早就不再是"唯帽子论",而是要过"学术委员会评审""师德师风考察""教学能力测试"三道大关。宫本教授这次全职加盟,背后是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的严格筛选。与其纠结引进人才的国籍,不如多关注这些学者能不能带来真本事,能不能培养出超越前人的学术新秀。毕竟,守护历史记忆不是靠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而是要在开放交流中锻造更强大的文化主体性。
你还反对川大引进日本教授吗?评论区亮出你的担忧来!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