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抬头看去,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之一,时而晨曦初露,时而黄昏低垂,像是近在咫尺的邻居。它距离地球最近只有4100万公里,比火星近了将近1300万公里。
按照常理,人类探测外星,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奇怪的是,地球人反而绕过了金星,把探索重心放在了远得多的火星身上。为什么?
金星的表面环境
你以为地球上的高温纪录已经够夸张?错了。金星的地表温度可以稳定保持在462℃,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热的——甚至比更靠近太阳的水星还要高。
这是什么概念?铅的熔点是327℃,在金星地面,铅就会像黄油一样融化。你要是把地球上的钢铁设备放在上面,不到几小时就能被烤到结构变形。
更绝的是它的大气压——地表大气压是地球的92倍,相当于潜入900米海底所承受的压强。人类目前最深的潜水员下潜纪录,也不过是332米。
在金星登陆,就像把飞船放进一台巨型高压锅,还开着最大火档。而这锅里烧的,还不是清水,而是高浓度二氧化碳(占96.5%)和少量二氧化硫。在如此恶劣的化学环境下,普通电子元件根本撑不过几分钟。
1970年代苏联的“金星号”系列探测器,就像是一场连续多年的惨烈试验场。Venera 7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成功在金星着陆并传回数据的探测器,但它只撑了23分钟就因高温失效。之后的Venera 13虽是“钢铁战士”,也只多活了127分钟。
它传回的那几张金星表面照片,如今已成航天史上传奇,但更像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我们能看见它,但无法靠近它。
火星虽冷,至少“有得谈”
那火星呢?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约5400万公里,平均2.25亿公里,最远可达4亿公里,和金星比起来像是绕地球半圈。但火星的表面温度虽然冷,大约是-60℃,但没有剧毒大气和高压环境,至少在结构设计上可控。
最关键的,是火星有“可能改造”的希望。表面存在冰冻的水、二氧化碳大气、每天24.6小时的自转周期,以及和地球相似的倾角导致的季节变化,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它是目前唯一可能“长期定居”的外星目标。
NASA曾公开提出“火星地球化”的理论模型,利用温室效应把火星加热,让极地的干冰(固态CO₂)升华,增加大气密度,逐步恢复温度——虽然这在目前是个“天方夜谭”,但它至少是个可以思考的议题。
而金星的改造?别说降温、去毒、降压,光是给探测器装个能耐462℃高温的传感器,都要动用特殊陶瓷材料和超耐高压合金。而这些材料的开发成本,几乎和整个探测器持平。
地球人的执念不是火星,而是“可生存性”
自1960年至今,全球已进行超过50次火星任务,其中接近一半为探测车、着陆器或轨道卫星。而金星相关任务,累计也就40余次多次,大部分是早期试探性飞行,几乎没有继续深挖。
火星上至少有一块地方叫“杰泽罗陨石坑”(毅力号的着陆点),被科学家认为可能存在过河湖系统和生命痕迹。NASA“毅力号”正是去那里采样、分析火星岩石年代、检测古代生物化石。
你能想象在金星做同样的任务吗?别说化石,就连一块完整的石头都难保存——高温和高压会让绝大多数有机结构在几秒钟内分解殆尽。
火星并不是天堂,但它给人类一种想象空间。而金星,像是地球“毁灭版本的镜子”。
科学家没放弃金星,但方式早已变了
从“好奇号”到“毅力号”,从“火星探路者”到SpaceX的火星殖民计划,全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几乎每年都在推进。而金星,几乎成了太空任务中的“冷宫”,不过,金星并未被完全遗忘。
NASA在2021年正式批准了两个全新的金星任务:“达芬奇+”(DAVINCI+)和“维瑞塔斯”(VERITAS),目标不是登陆,而是绕飞+大气探测+高分辨率绘图。这些任务将首次提供金星大气层中的详细化学成分,甚至尝试探索金星是否曾存在过海洋。
欧洲航天局也计划在2030年左右发射“EnVision”探测器,进行雷达成像和地壳结构探测。
科学家喜欢用“可居住带”这个词,指的是围绕恒星、温度适宜、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区域。金星曾一度是这个带的一员,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在几十亿年前发生了灾难性的“温室效应失控”。
原本可能存在的海洋蒸发后,水汽变成强力温室气体,使温度飙升、气压暴涨,最终走上不归路。也就是说,它曾像地球,后来变成了地狱。
这带来了一个惊悚而严肃的问题:如果金星曾是“地球2号”,那它的毁灭轨迹,是不是也是地球未来可能的宿命?
结语
金星是太阳系里最像“前车之鉴”的星球。假如未来科技发展到能调控行星气候,我们或许真有可能给金星“降温”,重启它的蓝色过去。但在那之前,它将一直提醒我们,地球的生态有多么脆弱,而一次全局性的气候灾难,可以把天堂,变成炼狱。
你觉得,如果人类真的能改造金星,我们还会优先去火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