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晋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走专业技术路线,另一种是走管理路线。如果走管理路线,那就是干部了。比如学校里的中层,就是从一线教师群体中选拔出来的干部。那么,在中小学,提拔到中层干部,是否意味着实现了“身份跨越”呢?
1)
要想成为校级领导,就必须要先成为中层干部,所以很多人说“中层干部”是非常关键的“跳板”,也有不少人觉得教师提拔到中层干部,是一个“身份的跨越”。可是许多中层干部依然保留着“教师”的身份,只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任务。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管理职位的升迁。
实际上,许多学校中层干部,更多的是一种职位的安排而不是一种能力的考量。比如学校选拔了一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中层干部,但由于这些教师缺乏团队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领导力,导致开展工作的时候屡屡受阻。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学校提拔中层干部,是为了给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一个头衔,一个待遇,不是真的完全为了学校的发展。
不管怎么讲,从一线教师到中层干部,职务肯定是升了。以前是“教学人员”,现在是“管理人员”。地位升了,事情也多了,以前只是教教书,现在要带领团队、应付突发事件、激发教师热情,以及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开展教育创新。他们要经历一个由“教师”到“管理者”的心理适应过程。
但这并非意味着真正的身份跨越。从个人的教学“专家”变成组织的“协调者”,这一转变要求中层干部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善于在学校的宏观战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去,带领团队共同实现目标。只有做到这些,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团队协作”,从单打独斗走到群策群力,才是真正的身份跨越。
2)
应该讲,国内的中小学,中层干部是比较辛苦的,他们需要处理校内的大小事务,既要向上汇报,传达校长的政策与决策,也要向下落实,传递学校的工作要求与教学目标;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利和资源,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压力;他们需要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还要留意一线教师的工作状况。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情商,不仅会被上级认为执行力不强,也会被学校教师视为无法带领团队的“中间人”。
我们都知道,校长的工作是“战略”,教师的工作是“战术”。而中层干部的工作,就是“战略执行”与“战术落实”的平衡。特别是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下,中层干部常常被要求在推进教育质量、学校改革、教学创新等多方面展开工作。这些工作可能不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但却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氛围与教学质量。
另外,中层干部还要学会如何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站稳“中立”之地。他们不仅要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要博得上级的信任,否则很难将高层决策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其实,有没有实现“身份跨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份工作干好。不管是当一线教师,还是当中层干部,都别辜负同事、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今日话题:你有朋友在中小学教书吗?他们中有没有中层干部?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