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事业编不同于公务员,事业编人员的交流调动难度很大,不管是横向跨部门跨领域的交流,还是纵向之间跨层级的调动,难度都比公务员大很多。

但是,最近两轮事业单位改革后,事业单位出现裁撤合并等情况以及执法事业单位改革等特殊阶段,人员编制难免出现交流变动,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事业编岗位之间的交流难度降低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改革核心方向

1.岗位管理从“身份制”转向“岗位制”

很多地方改革中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通过动态调整岗位设置,打破传统“身份管理”的固化模式。例如,某省的事业单位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岗位设置,明确岗位空缺是人员晋升或调动的先决条件,竞聘上岗成为主流,人员可根据能力匹配岗位,实现“能上能下”。



2.下放用人自主权,简化审批流程

一些地方通过“放管服”改革赋予事业单位更大自主权。例如,某省明确高校、科研院所可自主组织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不受计划限制,调配手续大幅简化。某县推行“备案跟踪+动态评估”机制,允许单位在核定岗位内自主竞聘,减少行政干预,2024年实现岗位变动376人次。

3.建立区域统筹和基层倾斜机制

某地通过释放2万余个政策性岗位,重点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倾斜,允许具有基层经历者优先报考上级单位岗位,为纵向流动开辟通道。

二、实际成效

1.横向与顺向流动难度显著降低

横向流动(同层级单位间):多地推行“双向认领”机制,如某区试点中,39名人才通过单位与个人协商实现跨部门调配。某省规定横向流动仅需单位协商,无需上级审批,进一步简化流程。

顺向流动(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政策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如某市对乡镇连续工作满30年者放宽岗位晋升限制,某自治区为基层工作者保留40%的专项招聘名额,这类倾斜降低了“向下流动”的门槛。

2.逆向流动(基层到上级单位)仍然存在限制

改革中一些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流动,但是普通人员逆向流动仍然面临严格管控。例如,某省要求逆向流动者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及2年以上基层经历,且需省级部门审批;某东部省份明确限制从经济薄弱地区引进人才。

3.专业技术岗与管理岗的互通性增强

改革后,多地允许三类岗位(管理、专技、工勤)间转岗聘用,前提是符合岗位任职条件。例如,某县2024年新落编的85人中,包含跨岗位类别调整人员,显示岗位互通的实践可行性。

三、现实难题

1.财政压力与编制约束,职级并行、薪资动态调整等政策不是普遍统一的,而是高度依赖地方财政支持。

2.政策执行力度不均,尽管中央层面推动改革,但地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差距较大,落实难免存在差异。

3.评聘脱节与考核机制待完善,部分地区存在职称评定与岗位聘用脱节问题,导致“有职称无岗位”现象。

结论

综合来看,新一轮改革通过岗位动态管理、放权赋权、基层倾斜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事业编岗位间的横向与顺向流动难度,尤其是专业技术岗的灵活性提升明显。

但是,事业编长期根深蒂固的交流难度现状难以马上改变,尤其是逆向流动的高门槛、地区间政策执行差异及财政约束等问题,仍对交流的全面畅通形成制约。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财政保障、统一政策标准,并完善考核与评聘衔接机制,以真正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改革目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