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巴冲突进一步升级,巴基斯坦歼10CE发射霹雳15配合地面红旗9P防控导弹击落8架印军战机。印军具体损失如下:
1架阵风战机被红旗9P击落;
2架阵风战机被霹雳15 击落;
1架苏30被霹雳15击落;
1架米格29被防空导弹(未知型号)击落;
1架米格21被霹雳15击落;
2架无人机被击落;
一直以来,抨击中国武器装备未经实战,是绣花枕头的言论不绝于耳,本次实战充分证明了我军武器装备的先进性。
歼10击落苏30属于正常发挥
虽然侧卫平台升级潜力大,气动外形好,但苏30太老了,航电、雷达设备严重老化,装备的导弹射程有限。
2019年,巴基斯坦使用F16发射AIM-120C5中距空空导弹击落印度苏-30MKI。
AIM120C5最大射程105公里,有效射程与苏-30MKI装备的R-77导弹差不多,均为80公里左右。F16击落苏30,主要是因为俄制雷达性能落后。
歼10CE装备的霹雳15射程为200公里。
歼10CE装备有源相控制雷达KLJ-7A,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m²)探测距离为240公里。
由此可见,由于歼10CE的航电设备更先进,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导弹射程更远,使歼10可以在苏30的攻击范围之外率先发现目标,并发射导弹击毁目标。
歼10有能力击落阵风
欧洲双风过去一度被捧得很高,甚至被认为是领先歼10半代的先进战机。
随着J10战机不断升级,虽然阵风在载弹量、推重比等方面还具备优势,但在雷达、导弹等方面已经被歼10超越。
这里说明一下,不可逃逸区是指目标在导弹发射后难以通过机动规避的有效杀伤范围。
从上表可以看出,R-77与AIM-120C5射程相近,但AIM-120C5在实战中表现更稳定,R-77受限于俄制雷达性能。
米卡导弹射程较短,有效射程为60公里,主要作为中程拦截武器使用,多目标接战能力有限。
霹雳15作为中国现役第四代中距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与高抛弹道技术,有效射程200公里,射程优势显著,尤其在高抛弹道模式下可大幅提升攻击距离。
流星导弹搭载的冲压发动机设计使其在末端仍保持高机动性,但印度尚未列装。
这使阵风的陷入“有机无弹”的窘境,仅装备米卡导弹的阵风面对装备霹雳15的歼10基本就是待宰羔羊,即便是面对装备霹雳15的枭龙,阵风都会面临死局。
在探测距离上,KLJ-7A对战斗机目标探测距离比RBE-2AA多80-90公里,形成显著战术优势。
在多目标能力上,KLJ-7A可同时跟踪的目标数量是RBE-2AA的4倍,攻击能力多50%。
在抗干扰性能上,KLJ-7A采用自适应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稳定探测能力。
枭龙具备击落阵风的潜力
当下的空战,基本上是超视距打击,发现即摧毁,二战中那种战机互相咬尾缠斗已经非常罕见了。
因此,雷达性能、隐身性能、航电性能、导弹性能更加重要,苏27的超机动性能更多于航展上表演眼镜蛇、飘落叶等动作,发动机性能、推重比、气动性能在实战中的价值不如更好的雷达、隐身、航电和导弹。
可以说,一架装备更好雷达、航电、导弹的轻型3代战机,可以击落侧卫这样的重型3代机。
当代空战,不再是某几款飞机的对抗,其实是地面雷达、空中预警机、地面防控导弹,以及战机雷达、航电、导弹形成的体系之间的对抗。
在这方面,印度万国牌武器装备因彼此间体系不兼容,整个系统臃肿而低效,巴基斯坦反而可以依托中国提供的一整套防控体系,具备更高的作战效能。
由于枭龙block3与歼10CE同样装备KLJ-7A雷达和PL15导弹,在预警机、地面雷达站的配合下,枭龙战机可以作为搭载PL15的平台,充分发挥PL15的射程优势,扮演空中刺客远距离击落仅装备米卡导弹的印度阵风战机。
印巴空战证明了中国装备的性能
一直以来,对于欧美陆军国人并不太当一回事,毕竟当年装备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以美军为首的联军被志愿军从鸭绿江赶回了38线。
然而,不少人对于欧美的空军还是有滤镜的,特别是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以及北约轰炸南联盟,用空军瓦解一个国家,对老一代人颇为震撼,导致对于欧美战机总是高看一眼。
从本次实战来看,欧美的装备其实也就那样,过去的战绩纯属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一旦碰到稍微像样的对手,欧美装备的神话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