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了“广州华侨博物馆”的读者会留意到,其设计师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亚瑟·威廉·帕内(下称“帕内”),在百年前的广州与搭档美国人查尔斯·伯捷(下称“伯捷”)一起开办了“治平洋行”,并在6年左右的时间里给广州设计了数十栋各有特色的经典建筑。
帕内的妻子因一直适应不了华南地区的潮湿气候,他们于1910年前后返回了澳大利亚,伯捷则继续留在广州并为自己建了一处居所,在此生活了20多年。
20世纪初的广州,近现代建筑相对还是比较少的,传统岭南建筑仍为主流,这给西洋建筑师们提供了“挥洒”的空间,治平洋行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案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对广州城的近现代建筑风格也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影响。
本期《发现广州》,不妨跟随这两位设计师的手笔一睹广州百年西洋建筑的缩影。
01
“三横五纵”看沙面建筑
也许你会说:“沙面我都去过好多次了,还有什么看的呀?”那我告诉你,沙面曾是租界地,但同时也是广州甚至岭南地区真正有着近代城市规划意义的区域,沙面岛“三横五纵”的布局是典型欧洲城市规划和建筑模式的样板,所谓“三横”即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五纵”则是沙面一到五这五条南北走向的小径。
沙面岛如今依旧是游人如织,但看什么?怎么看?有多少人了解恐怕就有待商榷了。这一次,我们先以治平洋行的建筑设计为主线,重新发现沙面。
先从两位设计师各自的简单经历说起,帕内是先到的中国香港,任职丹备洋行职员,于丹备洋行在广州沙面设立分号时被派来主持工作。伯捷则是到广州帮当时清政府勘测粤汉铁路三水到广州段,两人没多久就凑在一起开公司去了,这个时间点是1904年。
两人首先耕耘的就是沙面这块“试验田”——倘若按“跟着治平洋行看沙面建筑”这个主题行走,重点关注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另一种行走方式是根据时间线,即建筑设计建造的年限,我们按时间线来。
02
时间线上的建筑故事
1905年,治平洋行首先改建了沙面南街上的几栋建筑,一栋是28号,原东亚贸易公司旧址,一栋是30号的印度人住宅,还有一栋扩建的也是印度人住宅,位于沙面三街5号。而这一年,帕内还参与设计了国立中山大学的马丁堂(主设计师是美国纽约的司徒敦),以及给美孚火油公司在芳村白蚬壳即今芳村大道东附近设计了仓库。
●沙面南街28号
●沙面南街30号
1906年治平洋行的“阵地”主要在沙面大街,2号-6号的粤海关俱乐部正是这一年设计并施工建造,这也是沙面建筑群当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主体采用红砖,也被称为“红楼”。与此同时,两位又改扩建了沙面大街60号原英国人广州俱乐部的出入口以及沙面大街62号原洛士利洋行的一栋小楼,从原先的两层扩建成三层。
●沙面大街2-6号
●沙面大街62号
●沙面大街60号
这一年,治平洋行还设计了“广东士敏土厂”的两栋建筑,一个是办公楼,一个是工程师楼,说“士敏土厂”可能大家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其实就是今天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竹节式排水管是看点之一。
1907年,这一年无论对治平洋行还是对广州的近现代建筑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沙面南街50号现国家五钻酒家陶然轩的经营场所,就是治平洋行在这一年给原德商瑞记洋行设计建造的——可视为近代岭南地区真正意义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也是广州第一栋拥有电梯的近代建筑。
沙面五街1号的原“的近洋行”是治平洋行1908年设计建造的,建筑造型中红白相间且凹凸有致的柱子是最大看点。
●沙面五街1号
同年,设计建造沙面大街46号的原万国宝通银行,建筑完工交付使用后,帕内把公司和家都搬到了这里,可见对于自己的建筑设计有多满意。
这一年,他们还设计建造了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海天四望街42号的粤海关俱乐部及关舍,因楼的旁边有预告天气的球形装置而被称为“波楼”。
时间来到1909年,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前身五仙门发电厂成为了他们的客户,广九铁路大沙头车站也出自他们之手,广州博物馆现存广九铁路奠基石上有显示:“大清宣统元年岁在己酉闰二月穀旦/钦命两广总督部堂张为广九铁路立”,侧面右下角英文“Purnell&Paget”指的正是这两位设计师主人公。
同场加映
探秘“隐于市”的百年老楼
这里是伯捷旧居
帕内的妻子因适应不了岭南的潮热,于1910年举家返回了澳大利亚,治平洋行也就变更为“伯捷洋行”。
依然是同一年,伯捷在今广州荔湾区白鹤洞街道鹤洞路6号购置了9亩地,给自己建造了一栋“隐于市”的房子,也就是现广船养老院旁边。
不过如今想要探访这栋“伯捷旧居”不太容易,时过境迁,房子被围蔽起来,只能站在外围树基上通过镜头略窥一二。资料显示,伯捷旧居坐北朝南,占地约500平方米,地面有两层,地下有一层,内部空间按不同功能划分用度空间,并且整栋建筑一共安装了七个壁炉,所用各种玻璃、电器、管道等设备设施都是从美国进口,木地板和楼梯所使用的木料则从菲律宾进口。
直到1933年伯捷病逝,他都一直居住在这里,岁月如梭,穿透了被围蔽的院落,也穿透了百多年弹指一挥间的刹那。
2008年,伯捷旧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现,2009年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1年被纳入广州市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的围蔽估计是要进行保护修缮了。
因篇幅所限,治平洋行短短6年多时间在广州所经手的建筑虽无法一一在此呈现,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择机继续探索,除了上文提及的,还有大清邮政局、亨宝轮船公司仓库(今渣甸仓旧址)、美孚火油公司仓库、中法韬美医院部分建筑、伦敦会在荔湾的学校、东山培道学堂(今第七中学前身)以及沙面岛上的花旗银行新楼等。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