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在懂王发起的万国关税战中,很多人都认为,最先跪的,不是美国的附庸日本、韩国,就是对美贸易依赖程度极高的墨西哥、越南,或者是数典忘祖的台湾当局,但谁也没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婆罗多却如同见到了蜥蜴一般,忽然冲到了前排。
追过犹太、再追犹撒,二犹才是婆罗多的真爱
最近几天,美国高层频繁放话,说即将与印度达成关税协议。
自关税战开启以后,美国就如同祥林嫂一般,一会说与这个达成了协议,一会说与那个达成了协议,但截止目前,也没见谁真正跟美国妥协。
因此,美国宣称即将与印度达成协议,很可能还是烟幕弹。
但从婆罗多这边分析,这事大概率也是真的。
一方面,从短期反应看,对于美国的公开告白,向来不知羞耻为何物的婆罗多,居然羞答答地一直没做正面回应。
显然,婆罗多也知道,现在与美国媾和,有损自己的大国形象,必须保持低调。
但在4月28日的金砖国家外长会议上,婆罗多却将支持印度入常与抨击美国单边主义绑定,导致会议联合声明流产。
此外,对于俄罗斯组织的卫国战争80周年纪念活动,婆罗多也一再降低出席规格,连个外长都舍不得派。
这些动作,显然就是变相给犹撒国示好。
另一方面,从长期习惯看,这也符合婆罗多一贯的行为逻辑。
还是那句话,过去的时事,就是几天的历史,今天的时事,都来自于过去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印度这种体量巨大的国家,不管他想做什么,都很难摆脱历史形成的惯性。
读懂了历史,也就理解了时事。
下面具体说说,在美印关税协议这件事上,婆罗多到底受到哪些历史因素的影响。
首先,跪的概念,并非谁都有
将屈服于美国的关税条件称之为跪,并举起不跪的旗帜,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也是中国的独创,因为这完美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立国精神。
在历史上,中国从来都是天朝上国,对周边小国形成了实力与文明的双重碾压。
我们可以耻笑满清对于大航海之后国际格局与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科技发展的狂妄自大、颟顸愚钝,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遭到八国联军入侵的毒打之前,满清依然保持着中原王朝独有的骄傲。
这幅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的油画,充分展示了中原王朝的天朝上国心态
尽管在西方列强的轮番欺辱下,从满清到民国,国人走过了一条由极度自大到极度自卑的艰难心路历程,但千古上国赋予我们的大国精神,依然潜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
而在最为危险的时刻,通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大国精神被重新激发,护送我们伟大的民族,再次穿越了生死涅槃的考验。
从此以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变成了我们的立国精神。
只要这种精神不死,中国人就不可能再跪,不管是面对苏联的核讹诈还是美国的极限封锁!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文化才是我们最有效的护身符!
但中国不是印度,印度也不是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接受美国人的关税讹诈视为下跪,不代表婆罗多也会这么想。
我们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来揣测婆罗多的行为。
因为对婆罗多来说,什么民族气节、什么大国精神,从来都是不存在的,自然也就没有不跪的概念。
比如印度发明、西方推崇的非暴力不合作,其实就是跪服——不过这里的跪服,不止是自己跪服殖民者,也是通过近乎耍赖的下跪让殖民者无可奈何——打不过你,恶心死你!
中国历史上,也有忍辱负重的经典事例,比如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胯下之辱,但它们能够成为正面事例记载下来,是因为最后都有快意恩仇的结果。
类似非暴力不合作这种耍赖换来的苟活,中国人绝对没脸自吹自擂。
相反,对于印度来说,从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对于向美国下跪,印度人绝对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因为他打心底就没有跪的概念。
其次,投机本性发作
婆罗多的行为模式,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大国情结却没有大国积淀,二是学到了殖民者的贪婪却没学到殖民者的手腕;三是缺乏正常人类的羞耻心与道德底线。
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婆罗多最大的国民性格,投机。
所谓非暴力不合作,本质上说,就是投机性格驱使下的机会主义。
只要有利可图,婆罗多从来不会考虑形象、更不会考虑吃相。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婆罗多的饮食文化上——如果你愿意将其称之为文化的话。
民以食为天。饮食习惯,乃是塑造文化特性、塑造民族性格最有力的工具。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吃饭、拉屎、求偶等日常行为方式上,同样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而底蕴就决定了上限。
不管婆罗多自己如何吹嘘,这种既不卫生也没美感的饮食方式,就跟把海滩当猫砂盆的排泄方式、拿蜥蜴当发泄道具的交媾方式一样,决定了他们的文化上限、国家上限。
一个日常行为模式无限接近于动物本能的民族,不太可能孕育伟大的战略家。
由于自身文明底蕴不足,婆罗多的战略思维,完全来自当年的盎撒殖民者。同样由于自身文明底蕴不足,他们也很难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去芜存菁,而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就好比基因杂交。
印度的文化基因太弱,无法与西方文化基因平等融合。
体现在政治层面,就是印度看起来继承了西式民主制度,实际却与印度的国情、民情脱节,导致内部矛盾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只能是问题越积越多。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外交层面。
从战后印度的外交政策变化就能看出,除了建国之初的不结盟运动,还带着几分大国独立自主精神,后面的印度外交,已经完全被短期的利益所绑架,一边在美苏之间来回骑墙、一边对周边小国大肆霸凌,既谈不上大国风度,也谈不上战略视野。
相反,中国文化基因很强,不仅能够吸纳外来基因,而且能够保证自身基因占据主导地位。
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不管是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现在融合了西方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都是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完美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升华。
周恩来、邓小平、李立三、博古等一大批中共高级领导人都留过学,为什么最后却是土生土长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就是因为,对于中华文化精髓、中国社会现状的掌握,毛泽东远远超出了他们。
也正是在毛泽东的指挥调度之下,中印之间,曾经有过一场宿命的对决——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回看对印自卫反击战:叹为观止的神仙仗,现代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一文中,校尉曾经说过,对印自卫反击战最大的历史意义,一是确保我们掌握了完整的青藏高原地理屏障,掌握了中印博弈的地理优势,二是打断了印度的大国精神脊梁,确立了中印博弈的长期优势。
文中还说过,从此以后,在大国博弈层面,印度永远不再是中国势均力敌的对手。
而这场宿命对决的提前爆发,就是因为尼赫鲁在处理中印边境问题时,出现了严重的投机心理。
如果没有这次针对中国的军事冒险、政治投机,凭借开国期间积累的威望,尼赫鲁还有几分可能完成对印度的内部整合,构建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进而成为中国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
但随着军事上的溃败,尼赫鲁羞愤而亡,后面的印度领导人,也就永远失去了这个历史机遇。
从此以后,婆罗多正式变成缝合怪,在大国竞争的舞台上,永远只是配角。而婆罗多之所以变成缝合怪,最根本的内因,依然是缺乏文化层面的统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的辉煌,正是因为吸纳了无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完成了民族融合。
现在莫迪对印度的整合,是在挑动民粹、打压少数族裔、激化内部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非但不能弥合印度内部错综复杂的宗教、民族、文化、语言分歧,反而加大了内部裂痕。
这种操作,与美国现在的恶性党争非常类似。为了短期的选举利益,政客都在拼命搞政治投机,根本无暇顾及长远发展。
正因印度政客缺乏战略视野,如果婆罗多率先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校尉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在校尉看来,现在印度选择美国,跟尼赫鲁上世纪中期处理中印关系的行为逻辑完全一致,都是自我催眠之中的机会主义、冒险主义。
缺乏战略视野最大的体现,就是经常在重大战略决策中选错边、站错队。
今天的莫迪,不过是在重复当年尼赫鲁的错误。
第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要说历史上对印度人的伤害,西方殖民者不知超过中国多少倍。
有意思的是,印度从来不恨曾经殖民统治印度近两百年、造成1.65亿印度人超额死亡、掠夺了64.82万亿美元的英国,却恨极了只在边境有过短暂军事冲突并主动回撤的中国。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大饥荒
这种反常识的现象,其实符合人性,以及塑造人性的底层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驯化。
狼被驯化为狗后,就会将人类视为主人、将自己视为准人类,却将野外的狼群视为最大的敌人、最低劣的种族。
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驯化,就是PUA,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已经被西方殖民者驯化的婆罗多,从来都把自己归为最文明、最先进的西方国家阵营,反而看不起身边的东方各国。
而被自己最看不起的国家暴揍一顿,更是婆罗多的奇耻大辱。
正因如此,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中,婆罗多天然就有倒向美国的本能冲动。
这一点,其他带有皈依者狂热的国家,比如韩国、立陶宛等,与印度如出一辙。
第四,产业链的生态位竞争
除了民族性格、历史恩怨方面的原因,在现实利益层面,中印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那就是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生态位竞争。
简单划分,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资源、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生产环节,又可以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层次。
在原来的国际产业链中,美欧霸占了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业,低端产业和部分利润较低的中端产业则向东亚、东南亚、东欧等地转移。
不过随着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崛起,目前的国际产业链,是东亚、美欧竞争中高端产业链,东南亚、南亚、拉美则正在由低端向中端发起冲击。
也就是说,我们在向美欧的高端产业发起进攻的同时,印度也正在向我们的中、低端产业发起进攻。
在国际产业链中,竞争到处都存在,问题在于,就跟中国的崛起必然影响美欧的地位一样,印度与中国的竞争,同样属于结构性矛盾。
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核心利益冲突。
在国际产业链中,最大的核心利益冲突、最大的结构性矛盾,就是对国际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一战也罢、二战也罢、冷战也罢,看起来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实际都是为了争夺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权。
当今世界,就体量而言,有可能掌握国际产业链控制权的单一国家,也就中美印三国。
可以想象,对于东南亚小国、拉美小国乃至日本、韩国来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主导国际产业链,他们都能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
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不可能独自为全世界提供工业产品。
因此,美国控制国际产业链时,中低端产业会向日韩等国转移,中国崛起之后,同样会有产业溢出效应。
当前阶段,日本、韩国之所以更愿意站在美国一边,是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如果转向中国,就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转型,并且很可能还会迎来产业降级,必须与东南亚等国竞争中端甚至是低端产业。
同理,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更加偏向中国,是因为他们与中国的产业链融合程度更高。但在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中,他们也并非不能生存,只是被固化在产业链低端,很难实现产业升级。
这是小国的天然优势,他们的体量小,需要的生存空间小,不必与大国正面抗争。像乌克兰、菲律宾这样头铁、非要在大国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国,其实并不多见。
但对于中美印这种体量的国家来说,只要不放弃发展,就必然会迎头相撞。
而不管是中美竞争还是中印竞争,失败的一方,都很难融入对方主导的产业链。当年中国能够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是因为中国太过贫穷、弱小。
更重要的是,美国需要拉拢中国对付苏联,就跟今天需要拉拢印度对付中国一样。
因此,尽管我们眼里没有印度,甚至连美国都没有,因为我们只想做最好的自己、构建全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印度眼中,中国就是最大的敌人。
因为印度想要取代的,就是中国的产业链地位。
对于中印关系,就跟中美关系一样,校尉也从来都不看好。
结语:
两次世界大战,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美国成功弯道超车。
冷战时期,利用美苏矛盾,中国也得到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今天的婆罗多,无非就是想利用中美博弈的机会,一举超越中美两国,至少也要超越他从来都看不起的中国。
因此,我们眼中的跪,看在印度眼中,也许就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对于这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