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爱军/素材,伊河生活/整理,部分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勿对号入座】

2009年“八一”前夕,我参加战友聚会,百余名战友聊得十分尽兴,可是,一名在局里担任领导职务的战友,却呼吁大家为县上一位患病领导捐款,碍于情面我只



得捐了仅有的200元,战友团聚从此变味了。

这一年的七月中旬,我先后接到3位战友的通知,说我们连的战友将在“八一”前组织一次战友聚会,希望战友们都参加。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十分高兴。

我们这一批战友是82年入伍到的河北部队,到了1986年的时候,除了14名考上军校,20多名转为志愿兵留在部队工作以外,其余的200多名战友都退伍回来了。

我们这些退伍战友回来以后,一部分有思想、有干劲更有路子的战友,相继在县里和周边的乡镇找到了稳定工作,吃上了商品粮。

然而,像我这样农村退伍兵,经过了4年的部队生活磨练后又回到了农村,那个时候各家各户都有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和父辈一样的日子。

唯一的收获,是退伍后和同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后来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成了家,有了孩子,生活的重担一点点地压到了身上,尽管脑子里还有一些理想,但都被现实生活里的柴米油盐给磨没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动,成了我这个退伍兵生活的主旋律。

但毕竟当过兵, 4年的军营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空闲的时候,经常想起部队里的人和事,而每年的战友聚会,就成了我们追忆军营往事、与久别战友重逢的难得机会。

因此,这次接到通知后,我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聚会的那一天。

7月28日中午时分,我准时赶到县城里的一个酒店,老远就看到门口相迎的战友。我和几个战友们没有进酒店,站在外面的树荫下,说起了家长里短和生活的点点点滴滴……

聚会开始后,大厅里十二张桌子几乎都坐满了,除了前面两、三张桌子坐的是活动的策划和联络人之外,还有两张桌子上的人,是我们这批兵退伍后在乡镇委局当领导、开公司当老板的退伍战友。

有3位战友后来当上了乡镇或委局的一把手,这次来参加聚会的只有一名正职领导,副职的倒有七、八个。

吃饭中间,大伙高高兴兴,举杯畅饮,连络人挨着桌子敬大家的酒。

确实,搞战友聚会这种事情,很累,也很操心,对于负责联络的3名战友,大伙都很感谢,他们一来,我们全都起立,能喝不能喝的都端起了酒杯,微笑中带着诚意。

后来,那几个当领导的战友,也分成几批轮流到后面的桌子上敬酒。

会场上的气氛如果用温度来形容的话,没有七、八十度,也有五、六十度,个个都豪情满怀……

突然,话筒里传来了一位战友的声音:“战友们,现在我和大家说个事情,咱们县



里的一位领导,也是我们在座的几个战友的领导,他退休五年了,如今患上了癌症,经费支出很大,生活陷入困难……”

从战友的叙述里,我们陆续听到他们口中的这位领导,在职时如何关心大家,帮助许多人解决了困难……

如今遇到了困难,战友想在战友群为他们的老领导募捐。

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前面几张桌子上的战友,立马从随手的包里取出钱,放到前面事先准备好的捐款箱里……

在这位战友的倡议下,陆续有战友往捐款箱里放钱。

我看到,战友中几个开公司、当了老板的,都很大方,当着大伙的面,把一摞厚厚的钱放到捐款箱里。

旁边有人说,那个几个战友做的生意,曾得到过那位老领导的帮助……

对于战友口中说的领导,我不认识,也没找人家办过事,但这个人我是知道的。

这个领导曾经当过我们一个乡的一把手,在位时是那种没有多少政绩也没有群众好评的那种,太平官,那个时候组织上给乡里一把手配了一辆普桑汽车,供到城里开会、办公事使用。

可是自从配上车以后,这位领导几乎天天下班坐80公里的车,回到城里的家,第二天十来点才来上班。乡里的群众把他称为“车书记”,司机是他的妻弟。

后来,他在乡里任职期满以后,调到县里当过五、六年的局长,后来到政协当了一位领导,一直干到退休……

我们这一桌战友都是附近农村的,大都不认识那个县领导,大家一开始坐着都没动。

我想捐款嘛,就是谁愿意捐谁就捐,这事完全看自愿。

没想到,等到前面几张桌子上的战友捐得差不多时,那位提出倡议的战友,竟然抱着捐款箱,挨个往后面这几张桌子走来。

他每到一张桌子,就会站在边上一会儿,看着每一位战友。前面有许多战友并不情愿,但碍于这位当领导战友的面子,只好掏出二、三百元放到捐款箱里。

我还发现,有的战友来得急,身上没钱,就只好从旁边的战友那里借钱……

不一会儿,这位领导和那个捐款箱来到了我们这张桌子上,这时,我们这张桌子上已经有两个战友离开桌子,说是上卫生间,桌子上剩下的人不多了,我再走明显不合适。

但这个战友领导已经站到我面前,我尽管心里不情愿,但看在这个往日战友的情



面上,我还是把身上仅有的两百元掏出来,放到了捐款箱里。

那两百元放在我身上好几天了,原本是准备再攒点,买几袋水泥,修一下院子里的地面的……

捐好款之后,大伙相继离开了酒店。

返回的路上,我和另一个战友结伴走了好远都没有说话……

快分手时,战友说,战友聚会被他们几个人弄成了捐款的聚会,他们事先都准备好了捐款箱,看起来他们私底下已经做好了工作。

关键是县上的那位领导,每个月有六千多元的退休金,看病住院国家报销,如今竟让我们捐款,这款捐得心里别扭。

战友的话说到我心坎上了,我叹了一口气,说这样的聚会,参不参加已经不重要了。战友随声附和,谁说不是呢!

战友说,以后聚会我不会再来了,谁爱来谁来!

后来,战友们建起了微信群,每年也都搞聚会,组织者在群里里发了通知,可是响应者寥寥。

据后来参加过聚会的一位战友说,自从那次捐款事件后,我们连的战友聚会再也没有出现上百人的聚会了,每次战友聚会,来的就是那几个当官的和面上的人。

而且,有官职的,做生意当老板的,喝酒中间一个比一个能聊……战友聚会,成



了一些人吹捧和相互显摆的场所。

被“社会”化了的战友聚会,着实让人有点不甘和心痛!

【素材来源于提供者,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主人公化名处理。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