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蹲在门槛上扒拉着饭,眼尾直往晒谷场的竹匾瞟。
竹匾里新收的麦种才晒了半干,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可老辈人都说“有雨无雨,就看四月十一”。这四月十一到底是啥讲究?为啥庄稼人年年盯着这天的云彩?
按老辈的说法,四月十一的天能兆未来——下雨怕涝,晴天盼收,全在这一天的阴晴里。“四月十一连绵雨,麦子水中鱼儿吃”,村里王大爷总念叨这句,说早年发大水,麦穗泡在泥里发芽,鱼群都往麦地里钻。
可现在不一样了,排水沟修得比胳膊粗,收割机突突突能直接开到地头,真要连阴雨,抢收也有法子?但天气预报又说,南方暖湿气流正往北拱,北方冷空气偏要往下压,明日大概率是个雨日。
隔壁李婶却不信邪:“去年四月十一晒脱皮,收的麦子堆成山,‘四月十一晴,三日见白面’,老话还是灵验的。”这话听得老周心里七上八下,手里的筷子在碗里搅出个漩涡——家里三亩晚麦刚抽穗,太湿怕烂根,太干又怕瘪粒。
村东头的气象大喇叭突然响了:“明后两天大到暴雨,低洼地块注意排水!”人群里有人叹气,有人掏出手机给收割机师傅打电话,更多人抬头看天,云层确实在往东边压。
可王大爷还在嘟囔:“老辈人看天吃饭,靠的是祖祖辈辈攒的经验,现在机器再厉害,天公的脸色还是要看。”这话让老周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节气是老祖宗刻在骨头里的日历,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错不得。
”但电视里的农业专家说,农谚有地域局限,现在得靠卫星云图、土壤墒情监测,科学种田才能稳产。到底该信老辈的俗话,还是听现在的科技?
地里的庄稼可不管这些,它们只认水够不够、太阳足不足。
就像前年四月,明明农谚说“晴收雨涝”,可一场突来的冰雹把玉米砸得稀巴烂,天气预报也没料到。
这老天爷的心思,真是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
不过对咱庄稼人来说,不管晴雨,该做的活儿不能停——雨来了排水,晴了就追肥,总不能等着天吃饭。
只是看着天边的云,老周还是忍不住琢磨:要是四月十一这场雨能匀着下,不涝不旱,该多好。
这样的盼头,怕是每个种地的人心里都有,不管是靠老经验,还是靠新科技。今年的收成究竟如何?
且看这四月十一的天公脸色,也看咱手里的活儿有没有做周全。说到底,农谚是老辈人的智慧,科技是新日子的帮手,可真正的收成,还得靠天、靠地、靠自己。你要说农谚准不准?
老周觉得,信一半,留一半,日子总要往前奔,总不能让老规矩捆住了手脚。
但有些东西,像“人勤地不懒”的道理,不管啥时候,都不会变。这场四月十一的雨,终究还是落了下来,雨点打在晒谷场的竹匾上,噼里啪啦响成一片。老周披上雨衣往地里跑,裤脚很快沾满了泥——他知道,雨多了要排水,可庄稼也等着这场水灌浆呢。
天公的脸色,庄稼人的活路,就在这晴晴雨雨里,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