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的李大叔盯着开裂的麦田直叹气,土坷垃捏一把全是灰。手机“叮”地弹出天气预报,8到9日全省大范围降雨,旱区正被雨点“精准砸中”。可划过屏幕看到“局部冰雹、阵风10级”,他眉头又拧成了疙瘩:这场雨到底是救命还是添乱?
入春以来山东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气温蹿得比往年高3℃多。地里的小麦耷拉着叶子,全省受旱面积早就超过了千万亩,鲁中老张的玉米苗干死了三成。村头的大喇叭天天喊抗旱,抽水机24小时转,可井里的水位肉眼可见往下掉,大伙心里都揣着个火盆。
天气预报突然“反转”,这场雨带着“双重面孔”来了。8日夜间到9日白天,鲁西北、鲁中不仅有中到大雨,雷雨时阵风能掀翻屋顶瓦片,冰雹鸡蛋大的话可够庄稼喝一壶。
但气象员说累计降水量能到20毫米以上,对缓解旱情是“久旱逢甘霖”,就看老天爷咋“拿捏”力度了。咱庄稼人都懂“水是庄稼血”,可强对流天气就像闯祸的孩子。
潍坊的王大姐蹲在菜园里扒拉蔫黄瓜藤,嘴里念叨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如今瓜苗刚露头就盼雨,又怕雹子砸烂叶子。
农业部门的通知早就发到村群里:抓住降雨时机中耕松土,受旱轻的追肥,受损重的准备改种短周期作物,可真到动手时,哪个农民舍得轻易拔了自家苗?水利站的老李这两天跑断了腿,逐个检查水渠闸门。“去年修好的排水渠可别堵了,雨水得拦住灌到地里,又得防着涝了低洼田。
”他边拧阀门边嘟囔。隔壁村的老张却盯着手机犯愁,他家那5亩山地全靠天吃饭,万一冰雹下来,今年收成怕是要“打水漂”,可眼下除了盖防雹网,好像也没啥别的招。
这场雨就像块烫手的山芋,让整个山东大地都跟着紧张起来。有人算过账:如果雨水均匀落下,每亩地能多存两寸水,足够小麦拔节期用;可要是夹带冰雹,部分地块可能绝收。朋友圈里晒出的“防雷击、防大风”提醒刷了屏,村主任挨个通知大棚户加固支架,养殖户检查圈舍,所有人都在和天气“抢时间”。
我个人觉得,这场降雨就像一场大考,考的是咱应对极端天气的本事。为啥同样是旱区,有的村提前备好了防雹网,有的合作社建了排水系统,抗灾能力不一样,心里的底气就不一样。
但说到底,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得变变了,咱农民既要盼着“老天爷赏饭”,更得学会“自己攥紧饭碗”,多攒点应对天灾的法子,比啥都强。雨还没下,地里的裂缝已经悄悄张开了嘴,等着接住第一滴雨水。不管是喜是忧,这场天气变化都给咱提了个醒:农业生产从来不是顺风顺水,咱得把眼光放长远些。
就像老辈人说的“有备无患”,等这场雨过了,该总结的经验要记牢,该补上的短板得抓紧,毕竟地里的收成,永远攥在咱自己手里。至于这场雨到底能带来多少转机,又会留下多少难题,只有等天晴了,大伙下到地里扒拉扒拉泥土,才能真正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