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古城变“鬼城”,张家界的“古镇梦”碎了。
“明年我们去张家界看落叶”,一句简单的韩剧台词,让张家界在韩国彻底火了。
实际上,张家界一直都是韩国老年人们的旅游胜地,每年张家界“韩”量都极其高。
但就在去年年底,张家界旅游公司发布了一张关于全资子公司申请重整的公告,那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张家界旅游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其中,被张家界旅游公司寄予厚望的大庸古城,自从开业以来每天卖出的票不到20张。
太庸古城曾经是张家界旅游集团的重点文旅项目,如今却拖了自家公司的后腿。
斥24亿巨资打造
如今只能靠停车费赚钱
在每个城市的旅游攻略里,总能看到某某古镇是必须要去的。但去多了却发现,古镇里弥漫了同样的铁板章鱼味以及臭豆腐味。
本来游客想到古镇感受一些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曾想吃上了同一个味道的铁板章鱼。以至于现在已经没人爱去古镇了。
湖南的张家界,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大庸”,为了能够复刻出明清时期的大庸城,张家界旅游公司斥24亿元巨资打造了一个“大庸古城”。
打造这个古城,也是当地的领导希望游客们在张家界能有个落脚点留宿,顺便丰富一下当地旅游的休闲业态。
为了这座古城,领导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他们先是安排原住民迁走,再将街区拆掉,重建成仿古商铺,然后又引进了旅游演艺和3D影院。
原以为能够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那样成为地标,没想到却成了“抛媚眼给瞎子看”。
2021年,大庸古城开始试运营,结果是与当初设想的场景完全相反。张家界开始想的是,在古城建成后预计实现年收入4.85亿,净利润接近2亿。
但现实总是骨感的,大庸古城并没有吸引来大量的游客。从2021年到2024上半年,大庸古城这三年半以来已经亏了5亿多元。
购票人数也是一减再减。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购票人数只有0.23万人,同比暴跌接近82%。
让大庸古城再次被人们看见的原因,不是它支棱起来,而是张家界旅游集团公司发出的一张重整申请的公告。
其中,公告里显示,大庸古城一直在拖欠泓瑞电梯的费用,如果这次重整失败,大庸古城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走到如此绝境,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疫情。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庸古城的文旅演艺项目《遇见大庸》与宋城演艺公司打造的《张家界千古情》的内容相似。
加上《张家界千古情》就被安排在“武陵源”门口,方便游客在参观完景区后就能看到演出。而《遇见大庸》距离核心景区30公里,很少会有游客为了相似的演出跑那么远。
更让人意外的是,大庸古城的营收竟然超过一半都是靠停车费赚来的。砸了这么多钱、花费了这么多心思,结果游客们都不想进古城看看。
大庸古城这波,属实是亏得没边了。
“古镇”成为城市标配
却难以复制“乌镇”成功
古镇之所以能这么火,少不了乌镇和周庄的功劳。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只是个交通落后、电力供给受限、工业化进程跟不上的小地方。
但突然有天,在城市里看惯了钢筋水泥的人们找到了周庄,被当地古朴的桥梁、民居所吸引。在那之后,就不断有人到周庄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在90年代中期,江浙一带就开始用古镇来吸引游客,不少小镇都被拿去改造成古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乌镇。
在2016年到2019年里,乌镇的客流量翻倍地涨,年营收一度高达21.79亿元。打着“千年古镇”的旗号,乌镇在当时被旅客们列入了“国内旅游必去”的清单里。
然而,说是“千年古镇”但实际上乌镇的许多建筑都是近二十年早造的,2001年才开始对外开放,不少原住民也是从那时搬了出去。
如今的乌镇,就像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你以为的民宿老板和老板娘,其实他们只是同事关系,甚至可能根本不认识。每天在河边洗衣服的奶奶,也是去上班的NPC而已。
乌镇的水更是可以用电脑来进行操控,想让它深就深,想让它清就清。看起来是古镇,实则背后都是一连串的代码。
而当年,乌镇背后的金主“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看到这份成功后,又照着乌镇的模式在北京的郊区打造了一个古北水镇。
果不其然,古北水镇又火了。
从那以后,不少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兴镇”。毕竟,古镇的红火可以让小镇焕然一新,又能盘活冷门地块、拉动周边房价,还能顺便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挂钩。
这种能够一石多鸟的好事,让国内瞬间多了好多座古镇。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在312座左右。
但据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估计,国内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多达2800多座,相当于每个城市都有好几座古镇。
那些有着年头的古镇开始大刀阔斧的翻新,没有历史古镇的就用钢筋水泥造出来,为了让游客相信自己去的是一个真古镇,不少古镇还会特地编造一个故事出来。
如今的古镇们,已经复制粘贴不了乌镇当年的成功了。当然,乌镇能够一直是国内最火的古镇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其水乡气息。
比起这些,乌镇更让人想不到的它的科技水平。看似是水乡,但乌镇实际上是一个赛博小镇。很多智能的生活方式都能在乌镇见到。
比如,早在2016年的时候,乌镇就已经可以”刷脸“进园区,同时在2017年的时候就完成了WI-FI全覆盖工程。
就连在景区里打车,打到的都可能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摇橹船上也被搭载好了Gps定位;就连民宿的床单四件套都是被植入了芯片的。
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在乌镇都能见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甚至被称作是“浙江最强大脑”。如今的乌镇,早已经是一座“表里不一”的特色小镇了。
还没火就凉了
古镇旅游正在被游客们抛弃
这十几年间,国内陆陆续续冒出来的古镇造成了旅游资源过度供给,说白了就是古镇太多,游客可游玩的去处多了。
而游客们也早已不想忍受千篇一律的古镇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国的古镇有些相似,而超过38%的受访者认为国内古镇的相似程度高达99%。
这些古镇之所以会高度重复,是因为都是人工建造的,缺乏了真正的历史底蕴,再加上有些历史比较冷门,大家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历史哪些是景点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大庸古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家界文旅本想利用“古庸国”的历史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大庸古城。
但这段历史实在是过于小众,并且里面的建筑似乎和古庸国也没什么太大的联系,并且游客去张家界就是为了感受自然风光。因此,大庸古城落的这样的结局,不是没有原因的。
同时,不少古镇正式营业后,就仿佛成了一条商业街。从手串手绳,再到冰箱贴,再到竹筒奶茶、雪糕,还有烤肠鱿鱼,导致了每座古镇高度雷同。
然而,大庸古城还不算是最烧钱的。湖南花50亿打造的桃花源古城,是按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打造出来的,但如今,桃花源古城里面空荡荡的,即使门票免费也无人问津。
有当地人在2015年的时候花了110万元买下了一间商铺,就希望能够靠古镇获得一份收入,但没想到的是,桃花源古城如今却成了一座“空城”,投资也打了水漂。
与桃花源古城同病相怜的,还有济南的宋风古城项目。2019年,宋风古城正式开工,投了40亿元,但如今却传来了“烂尾”的消息。
据央视网报道,宋风古城一期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几栋带有古建筑风格特点的单体建筑也都封顶完成。
曾经参与过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表示,自从2023年春节后就再也没有工人开过工了。就连济南市长清区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一时半会开不了工,原来的开发商已经撤出了。
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也明示着古镇想要在文旅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旦客流量与设想的相反,面临的将会是深渊。
对于游客来说,到古镇旅游只是想感受不一样的特色文化,并以此得到慰藉。
铁板鱿鱼和臭豆腐家楼下就能吃到,没必要山长水远跑到别的地方吃。
古镇只有专注于历史文化,带领游客深入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感受最真实的生活气息,给游客提供有趣的旅游体验,才能使得古镇持续发展。
仅仅是靠复制粘贴,只会让古镇开始“死亡倒计时”。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