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 年),益州别驾张松向刘璋提议,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
《三国志・黄权传》记载,时任益州主簿的黄权,当即站出来劝谏刘璋:“左将军刘备以骁勇闻名,若将他作为部下对待,无法满足其志向;若以宾客之礼相待,一国却不能容下两位君主。当下最好的策略,是守住边境,等待时局稳定。”
从黄权这番言论中,不难看出他眼光独到,对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刘璋昏庸,并未采纳黄权的建议,不仅派谋士法正迎接刘备,还将黄权贬为广汉县长。
这一决策,使得黄权的才能在刘璋麾下暂时被埋没。
刘备入蜀后,很快与刘璋反目,双方兵戎相见。刘备派遣将领攻打益州各郡县,众多郡县纷纷望风归降。
但黄权与众不同,他紧闭广汉城门,坚决抵抗刘备的进攻。即便刘备派人劝降,黄权也果断拒绝。
直到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璋投降刘备,黄权见大势已去,才归顺刘备。刘备惜才,并未因黄权之前的抵抗而记恨,反而封他为偏将军。
这一举措,体现出刘备与刘璋格局的差异,也为黄权日后为刘备效力埋下伏笔。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南征张鲁,张鲁败逃巴中。
此时,黄权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向刘备进言:“若失去汉中,三巴之地将陷入危险,这对蜀地而言,如同失去大腿与臂膀。”
刘备采纳了黄权的建议,任命他为护军,率诸将进入巴中。尽管最终张鲁已投降曹操,但黄权的建议拉开了刘备集团争夺汉中的序幕。
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刘备军表现神勇,击破巴郡賨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及袁约(曹操任命的三巴太守),还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成功占领汉中。
《三国志》明确记载:“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这足以证明,刘备能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黄权的谋划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对他愈发倚重。
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称帝后,为给关羽报仇,决定亲征东吴。
黄权深知此次出征风险巨大,于是劝谏刘备:“吴人骠悍善战,我军此次水路出兵,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难。陛下可让我担任先头部队,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则在后方坐镇指挥。”
此时的刘备被仇恨蒙蔽双眼,未采纳黄权的建议,反而将他调到江北,名义上是防备曹魏突袭,实则冷落了他。
即便如此,黄权依然认真在江北布防,让曹魏无机可乘。
章武二年(222 年),东吴大都督陆逊利用长江水势,冲破蜀军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狼狈败退至白帝城。
这场失败来得极为突然且彻底,导致黄权在江北的撤退路线被东吴军队截断,无法回到白帝城。
摆在黄权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一是战死,但面对东吴水军,他已无法过江与刘备会合,战死沙场都成奢望;
二是投降东吴,可刘备此次东征正是为讨伐东吴,黄权若投降孙权,无疑是在刘备伤口上撒盐,黄权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三是投降曹魏,曹魏虽为蜀汉的长远敌人,但并非此次导致蜀汉大败的罪魁祸首。
权衡之下,黄权最终选择投降曹魏。
黄权投降曹魏的消息传到蜀汉后,曾有传言称刘备大怒,要杀光黄权留在成都的家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蜀汉有关部门上报,要抓捕黄权妻小治罪时,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并下令善待黄权家属,一切照旧。
刘备此举背后,有以下几个深层次原因。
黄权自归降刘备后,一直忠心耿耿。之前建议争夺汉中,为刘备出谋划策;夷陵之战前又极力劝谏,尽到了臣子的职责。
且在绝境之下,黄权选择投降曹魏而非东吴,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刘备的颜面。
刘备深知黄权的为人,明白他投降是无奈之举,因此不忍心牵连其家人。
黄权属于益州旧臣中的东州派。刘备建立蜀汉后,需要团结各方势力,益州旧臣这一群体不容忽视。
若刘备因黄权投降曹魏就处置其家人,益州旧臣必然人人自危,这将引发蜀汉内部动荡,动摇蜀汉根基。
此前糜芳投降东吴,致使关羽失荆州,刘备都未处置糜芳的哥哥糜竺,依旧善待他。糜竺是刘备的嫡系老班底,而黄权代表着西川东州派归顺士人。
刘备若区别对待,刚归降的西川东州派士人定会心生不满。所以,从稳定内部局势考虑,刘备不能动黄权的家人。
《三国志》评价刘备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纵观刘备一生,跟随他的人大多忠心耿耿,很少有人中途 “跳槽”,这与刘备善于检讨自己、宽容待人密切相关。
在对待黄权家人一事上,刘备也展现出了这种宽容的性格,认为是自己不听黄权劝谏导致兵败,有负于黄权,故而保全其家人。
黄权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接见。曹丕问他:“你舍弃叛逆,归顺于我,是想效仿陈平、韩信吗?” 此问题暗藏玄机,回答稍有不慎,家人性命便可能不保。
但黄权镇定自若,回答道:“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回不去蜀汉,所以才来投降。”从黄权的回答中,既能感受到他对刘备的感恩,也能体会到他的无奈。
在曹魏期间,黄权始终未忘刘备的知遇之恩。有人传言刘备杀了他的妻小,黄权坚信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认为此消息不可信,因此没有为家人发丧。后来事实证明黄权的判断是正确的。
刘备去世时,曹魏群臣纷纷祝贺,唯有黄权没有这样做。这足以表明,黄权虽身处曹魏,心中却始终念着刘备。
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继承了父亲的忠义。
景耀六年(263 年)冬,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率军进驻涪县阻击,黄崇随军出征。
战役中,黄崇哭着建议诸葛瞻迅速强占关口,务必将邓艾挡在大山里。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致使邓艾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只能回撤到绵竹拒敌。
在绵竹之战中,黄崇率将士奋勇杀敌,最终与诸葛瞻父子一同战死沙场,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
黄崇用生命诠释了对蜀汉的忠诚,也从侧面反映出刘备保全黄权家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