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最缺的是什么?不是装备,不是资金,不是人员,而是缺教室上课的人!

5月6日,一位教师网友发了一篇文章,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某日,区领导到学校调研,准备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校长乘机提出要求,希望多调几名老师过来,学校太缺老师了。区领导让校长将教师花名册拿来,翻看了花名册之后,领导很吃惊“700个学生,配了98名老师还缺人?”


按国家标准,700名学生最多配37名教师,而这所学校竟超编61人。校长还想争取一下,教育局领导用话拦下,狠狠瞪了校长一眼,镜头下校长涨红的脸堪比番茄。这段堪比职场剧的场面被传至网络,评论区瞬间炸锅:“校长是来当官的?”“不教书的都算教师岗,难怪讲台缺人!”


超编背后的“技术性操作”,实则是行政岗对教学岗的隐性挤占。按国家师生比1:19计算,该校本应配37人,实配98人,超编率高达165%。但当教师名单被摊开,真相浮出水面:副校长5人、主任8人、团委书记2人……这些顶着“教师”编制的管理岗,生生把校园变成了“行政训练营”。有网友调侃:“现在的学校像戏班子,登台唱戏的没几个,台下喝茶看报的倒占大半。”


更魔幻的是,超编越严重的学校,一线教师越累到崩溃。某教师晒出排班表:语文老师周18节课,兼班主任、社团指导;行政岗李主任日均工作却是“泡茶刷手机”,月底绩效却高两级。这种“忙的累死,闲的闲死”的怪象,正逼得教师用“病假”抗议。


形式主义任务更是压垮讲台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网友“你们到底在忙什么”的质问,某匿名校长倒苦水: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率、青年学习截图、文明城市台账……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任务,把教师逼成“表哥表姐”。更讽刺的是,教师工资只与职称挂钩,而非课时量。网友直言:“多带课不如多拍马屁,谁还愿埋头教书?”当教学变成“副业”,讲台沦为“秀场”,教育的本质便在行政化与形式主义的夹缝中逐渐失真。



破局之道,在于让编制回归教学本位,让教师回归讲台。浙江某县2023年试点“行政岗回流讲台”,结果超七成学校不差老师,教学质量不降反升。这记耳光,打醒了装睡的人。网友的呼声折射出核心诉求:校长副校长必须带课,行政岗竞聘上岗,管理层工资按课时分配。这些建议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让真正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让一线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


深层矛盾在于,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失衡已不容忽视。行政岗并非全然冗余,校务管理、安全协调等职能仍需专人负责。问题在于,部分学校将职务当作“安置箱”,让行政岗沦为“关系户”后花园。当行政化侵蚀校园,受伤的不仅是教师,更是教育公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三管齐下:动态调配编制,根据教学需求核定行政岗比例;改革绩效体系,将课时量、带课成绩等纳入考核;推行行政瘦身,合并重叠岗位,让管理层回归“服务者”角色。


98个教师带700名学生仍确认收货的荒诞剧,实则是教育生态失衡的缩影。当校长办公室里的“喝茶者”被贴上“教师”标签,一线教师被非教学任务压弯腰,我们该追问的不仅是“缺不缺人”,更是“要什么样的人”。唯有剥离行政化枷锁,让教师轻装上阵,教育方能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本质。下次再听校长哭诉缺教师时,或许该先问一句:“你办公室的那几位主任,每周带几节课?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