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无缘985,比不上陈芋汐

接连两次输给陈芋汐,走上了下坡路?

引以为傲的“水花消失术”,这次彻底失灵了?

惹起争议的全红婵,背后故事远比你想象的深刻!



01

“当18岁的全红婵站在跳台上,她对抗的不仅是对手,更是时间与重力的法则。”

央视的这一评论,一针见血印证了全红婵两次错失冠军的原因。

这位14岁横空出世的“水花消失术”天才,在18岁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挑战。



身高从1.43米增至1.53米,体重增加8公斤。

这样的变化导致起跳力量需求提升至23%。

以前轻而易举完成的三周半旋转,如今如今很难做到。



全红婵的身体就好像是“背了沙袋”一般难以控制。

而从东京奥运会之后每天加练的30次该动作,令她额外承受了450吨的冲击力。

或许正因如此,她才会在颁奖礼上“泪洒现场”。



时光流转至本次世界杯总决赛,全红婵一路走来,状态却起伏不定。

新赛制的实施,让比赛节奏紧凑且充满挑战。

5月3日晚的“水立方”,全红婵再一次惜败队友陈芋汐、收获了银牌

失利的阴霾笼罩着全红婵,当颁奖时刻来临,她缓缓走上领奖台,站在亚军位置。



郭晶晶,这位跳水女皇,亲自为全红婵戴上银牌。

就在银牌挂上脖子的瞬间,全红婵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

泪水夺眶而出,如断了线的珠子般噼里啪啦落下。

她的鼻头瞬间通红,即便强忍着,泪水还是连成水线,顺着下巴滴落在领奖台上 。

现场观众看到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满是心疼。



全红婵并非输给了对手,更多是输给了成长带来的变化。

不仅如此,长期高强度训练让全红婵身上落下不少伤病。

手腕旧伤反复,绷带从每周换一次变成每天换两次。

膝盖、腰椎也时常亮起 “红灯”。

队医透露,她经常练到呕吐,但第二天照样 5 点起床投入训练。



相比较全红婵,大她两岁的陈芋汐则显得稳定很多。

早已熬过发育关煎熬的她,凭借稳定的发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夺冠后,她第一时间拥抱全红婵,在其耳边轻声安慰。

两人既是赛场上的对手,也是生活中的挚友,她们相互鼓励、相互成就 。

但在一些网友眼里,却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02

“全红婵无缘985,为何不如陈芋汐?”

原来是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发布了优秀运动员保送名单。

名单中不乏有黄雨婷、盛李豪等运动员,被保送至优秀院校。

其中,跳水界的璀璨之星全红婵拟被保送至暨南大学的消息。

更是如同一颗投入舆论之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本以为全红婵的保送会是众望所归、皆大欢喜的事,可没想到,争议却随之而来。

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暨南大学虽是一所实力强劲的 211 高校,但并非 985 院校。

在很多人固有的观念里,像全红婵这样成绩斐然、影响力巨大的奥运冠军

理应被保送到顶尖的 985 高校,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毕竟,她在跳水赛场上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是国人心中的骄傲。

再加上她的队友陈芋汐去年被保送的同济大学是一所985高校。

正因如此,“全红婵无缘985”、“全红婵不如陈芋汐”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网友也质疑道:同样是为国家赢得荣誉的优秀运动员,为何保送学校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但其实虽说一个只是211,一个是958。

却并不能就此简单地说全红婵保送的学校就不如陈芋汐的。

只是两所学校各有特点,而她们的保送结果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首先便是不可跨越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质。

运动员的成长之路,往往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荆棘之路,全红婵也不例外。

为了在跳水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她从 7 岁开始就投身于高强度的训练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跳水训练上。

每天在跳台上无数次地跳跃、翻腾,在泳池里不断地打磨技术。

这使得她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变得极为有限。



长期专注于跳水训练,导致她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据报道,她的老师曾无奈地表示,全红婵什么都好,就是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 。

部分 985 高校在审核保送资格时,会综合评估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与综合素质。

全红婵的文化成绩可能难以达到一些顶尖高校的隐性要求。



而陈芋汐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体育世家。

她的祖父是体操运动员,父亲是体操教练,母亲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的副教授。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陈芋汐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和资源。

从小,她就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和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全方位的支持。



并且陈芋汐长期坚持英语学习,英语流利。

这在申请高校时是一项优势,比如同济大学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

陈芋汐的英语能力使她更符合该校的选拔标准。



其次,是是个人意愿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全红婵是广东湛江人,暨南大学位于广州,距离她的家乡较近。

她出身农村家庭,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情感,选择暨南大学便于她兼顾学业与家庭。

在训练和学习之余能更好地照顾家人、享受亲情。



陈芋汐是上海人,同济大学位于上海。

她的家庭对她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较为关注。

选择同济大学可能更符合她的地域偏好。

方便她在熟悉的家乡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也有利于利用家庭在当地的资源和人脉。



最后,是她们的自主选择:契合自身的发展规划。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是苏炳添,他作为国家专业运动员出身。

更能理解运动员的辛苦与无奈,对运动员特长生会更加包容。

学校还为全红婵等优秀运动员成立了 “二沙精英班”,进行专门的学习指导。

这种培养模式更适合全红婵的发展需求。

有助于她未来在体育领域继续发展,比如从事跳水相关的训练、康复指导等工作。



陈芋汐希望未来能够用知识转型,专注于推广发展中国跳水,可能向体育管理领域转型。

同济大学作为 985 名校,拥有运动科学领域的顶尖师资与国际合作平台。

其体育管理专业更侧重理论,能为陈芋汐的职业转型提供更好的知识储备和发展平台。



总的来说,这是外界因素与运动员自身考量铸就的结果。

而无论在哪里学习,只要肯学、其实都一样。

未来,期待这两位运动员继续在跳水赛场上续写传奇。

代表中国参加更多的国际赛事,为国家赢得更多的荣誉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