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据估计,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2.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根据2025年IDF最新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约1.5亿,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50年,患者人数将增长至1.683亿[2]。尽管有着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率只有约50%,仍处于较低水平[1]。如何提高血糖达标率、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结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对于胰岛功能较差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高血糖的措施。然而,胰岛素治疗相关的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是阻碍血糖安全达标的重要原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兼具降糖、减重和保护心肾的作用,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联合GLP‑1RA不仅能够增强降糖效果,还能降低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并减少每日胰岛素用量,因此近年来临床上二者联用越来越广泛。

新版CDS指南强调早期联合降糖的重要性[1]

新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糖尿病诊疗指南肯定了胰岛素在T2DM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建议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可以开始胰岛素治疗。

指南还指出,随着T2DM疾病进展,通常需要采用联合治疗,基线血糖水平较高者甚至可直接起始联合治疗。新版CDS指南用三个“A级推荐”,充分强调早期联合降糖策略。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


➤早期、合理联合应用机制互补的降糖药物利于T2DM患者实现早期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A)


➤采用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注射制剂)(A)

指南还提到,GLP⁃1RA联合胰岛素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剂量,减轻胰岛素治疗所致的体重增加及低血糖风险。

2025 ADA指南明确推荐胰岛素联合GLP-1RA治疗以提高降糖效果,并减少胰岛素副作用[3]

最新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推荐,对于成人T2DM患者,如果存在高血糖症状或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血糖水平非常高[即HbA1c>10%(>86mmol/mol)或血糖≥300mg/dL(≥16.7mmol/L)],无论背景降糖治疗或疾病分期如何,都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E)。该指南还认为,对于无胰岛素缺乏证据的成人T2DM患者,GLP-1RA(包括GIP/GLP-1受体双激动剂)优于胰岛素(A)。此外,ADA指南对胰岛素联合GLP-1RA给予了A级推荐,认为联合治疗有助提高降糖效果并减少胰岛素的一些不良反应。

➤对于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如果使用胰岛素,推荐联合使用GLP-1RA,包括双重GIP/GLP-1RA,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并有利于改善体重和减少低血糖风险。如果加用GLP-1RA或双重GIP/GLP-1RA或增加其剂量时,应重新评估胰岛素剂量(A)

最新专家共识为GLP-1RA联合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规范化提供指导[4]

今年4月的《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了《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025版)》,充分肯定了GLP-1RA联合胰岛素对于提高T2DM患者血糖管理水平和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规范化联合治疗提供了指导。

该共识指出,胰岛素和GLP‑1RA联合治疗主要应用于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治疗、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以及GLP‑1RA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三种情况。具体推荐意见如下:

➤T2DM合并ASCVD、心血管高危因素或CKD患者,如果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推荐联合GLP‑1RA并调整至最大耐受剂量,以获得降糖疗效和心血管、肾脏的额外获益(A)


➤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基础胰岛素和GLP‑1RA联合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A)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推荐联合GLP‑1RA治疗,并将胰岛素的剂量减少20%~50%(A)


➤GLP‑1RA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推荐添加基础胰岛素(A)


➤对于部分胰岛功能尚可的T2DM患者,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RA可以尝试作为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的替代治疗方案,在降糖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具有减轻体重、减少每日胰岛素剂量和注射次数的额外效果(B)


➤对于部分胰岛功能尚可的T2DM患者,应用预混胰岛素2~3次/d血糖控制不佳,可转换成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RA,降糖效果可能优于预混胰岛素剂量增加(A)

共识还对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等GLP-1RAs联合胰岛素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回顾,为优化血糖管理提供证据参考。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洛塞那肽联合基础胰岛素优化降糖同时兼具减重获益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以下简称洛塞那肽)是我国首个自主原研的GLP-1RA周制剂,既往一些RCT研究评估了洛塞那肽联合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中一项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相比,应用洛塞那肽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与C肽水平,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5]。另一项研究显示洛塞那肽联合门冬胰岛素50治疗可以改善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血糖和体重,并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代谢[6]。


为验证洛塞那肽联合胰岛素在真实诊疗环境下对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纳入≥18岁、基础胰岛素治疗未达标(HbA1c 7.0%-11.0%)且接受“洛塞那肽+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或继续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至少24周的T2DM患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1:1)平衡两组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血糖指标及合并用药等),最终联合治疗组和基础胰岛素对照组分别纳入48例患者。主要终点为24周后HbA1c较基线的变化。研究显示[7]:

  • 联合治疗组显著改善HbA1c治疗24周后,洛塞那肽+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组的HbA1c最小二乘均值(LSM)自基线平均下降1.33%,显著优于基础胰岛素对照组(-0.46%,P=0.003);联合治疗组的HbA1c达标率(HbA1c<7.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56.3% vs 35.4%,P=0.041)。两组的空腹血糖(FPG)变化无显著差异(P=0.576)(图1)。


图1 两组治疗24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A:HbA1c变化,B:HbA1c<7.0%的患者比例,C:FPG变化)

  • 联合治疗组显著降低体重:联合治疗组体重平均下降5.3kg,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1kg(P=0.005)。在BMI≥28kg/m²的肥胖患者中,联合治疗组体重降幅达9.3kg,对照组仅0.9kg(P=0.004)(图2)。


图2 两组治疗24周的体重变化

(A:体重变化,B:不同BMI人群的体重变化)

  • 特定亚组获益更显著: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病程≥10年或基线HbA1c≥8.5%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HbA1c降幅显著更大(均P<0.05)。

  • 联合治疗组未显著增加低血糖风险:联合治疗组中10.4%(5/48)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与对照组相当(6.3%,P=0.460)。两组的低血糖事件均为1~2级,无严重(≥3级)低血糖事件发生。

本研究首次在真实世界中证实,洛塞那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并促进体重下降,尤其对肥胖、女性及病程较长患者效果更为突出。且联合治疗的低血糖风险可控,安全性良好。从而为临床胰岛素治疗不达标的T2D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韩国大型真实世界研究证实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及全因死亡风险[8]

新近发表的一项韩国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38634例接受基础胰岛素(BI)治疗的T2DM患者。研究发现,与在BI基础上加用短效胰岛素(SAI)相比,BI加用GLP-1RA可使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44%,严重微血管并发症风险下降70%,糖尿病相关住院风险下降38%,全因死亡风险下降73%。类似地,与BI改用预混胰岛素相比,BI基础上加用GLP-1RA也使得上述风险分别下降35%、64%、38%和68%(图3)。提示联合治疗具有多重获益,有助改善T2DM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寿命。


图3.BI基础上加用GLP-1RA与加用SAI或改用预混胰岛素相比的糖尿病并发症和全因死亡率风险

T2DM的高患病率与低控制率给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胰岛素治疗虽能有效控糖,但其伴随的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等问题限制了临床获益。GLP-1RA联合胰岛素治疗通过机制互补,不仅显著增强降糖效果,还能减轻体重,同时减少胰岛素剂量并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强调早期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并推荐GLP-1RA联合胰岛素以优化血糖控制,最新专家共识还对GLP-1RA联合胰岛素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了详细指导。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GLP-1RA周制剂,无论单药治疗还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具有显著的降糖疗效,临床研究还证实了其具有减重、降脂、心血管保护和肾脏保护等多重获益[9,10]。洛塞那肽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在RCT和真实世界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为临床优化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更多循证证据的积累,GLP-1RA联合胰岛素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优化糖尿病管理格局,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专家简介


金萍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副组长

  • 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

  • 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 主持国自2项,省部级课题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 国内外发表论著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三十余篇

  • 《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2]11th IDF Atlas. https://diabetesatlas.org/
[3]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https://professional.diabetes.org/standards-of-care
[4]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025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5, 17(4): 421-430.
[5]杨建华.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联合长效胰岛素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22, 25(7):71‑74.
[6]张梦瑶, 牛姝, 张弛, 等.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PEX168)联合胰岛素对2 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代谢、骨代谢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22, 44(12):1822‑1825.
[7]Liu X, Zhang Y, Zhao LL, Duan Y, Hu Z, Bao L, Jin P. Efficac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Loxenatide in Combination with Basal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etrospective Real-World Study. Diabetes Ther. 2025 Apr 11.
[8]Ha KH, Kim W, Kim DH, Kim DJ. Effectiveness of adding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o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mong basal insulin-treated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eal-world Korean study.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25 May;39(5):108983.
[9]Li J, Tian Y, Li L, et al. Once-weekly glucagon-like peptide receptor agonist polyethylene glycol loxenatide protects against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er 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FLYING trial). MedComm. 2025;6:e70094.
[10]Cao Y, Cao S, Zhao J, Zhao J, Zhao Y and Liu Y (202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loxenatide in treating mild-to-moderate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clinical trial. Front. Endocrinol. 15:138799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