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山河锦绣;秀丽边疆,壮阔雄美。

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群山之间、大河之畔,4060公里边境线蜿蜒曲折。

面对制售假私烟“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严峻形势,云南烟草专卖部门果断“亮剑”,通过网络化监管、三维立体管控、多点连线防控,破获一批跨境涉烟犯罪案件,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力震慑。


烟草专卖监管人员与海关工作人员进行真假烟鉴别交流。沙鑫摄

统筹“一盘棋” 织密“监管网”

从红河州弥勒市出发,车辆在崇山峻岭中沿高速公路行驶,经过2个多小时车程,海拔从1400多米逐渐降低到75米,一座充满边境风情的小城出现在眼前。

河口县,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与越南老街省老街市隔河相望。这里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国境线长达193公里,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

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孕育了繁荣的边境贸易。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进行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粮食、冻品、“两烟”等走私情形屡禁不绝。

位于红河与龙脖河交汇处的92号界碑,是中越边境河口段的第一块界碑,这里山河交错、地形复杂。

“此前,这里是走私分子用船只偷运等方式走私烟叶的重要通道。”河口县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刘新欢说,“2023年以来,走私分子花样翻新,利用蔬菜水果为走私的烟叶‘打掩护’,虚假报关出境;利用顺河漂流、破坏铁丝网、抛投等方式,运入假私烟。这些方式更隐蔽,管控难度更大。”

统筹“一盘棋”,织密“一张网”。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以“公安+烟草”为主体,打造“情报信息互通、合作方式多样、部门协同作战”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一线封堵、二线查缉、三线破网”立体防控网络。

坚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河口县委、县政府成立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河口县烟草专卖局探索“烟草专卖+边境管理”“烟草专卖+市场监管”等模式,全力斩断“两烟”走私通道。

守好“责任田” 共筑“防火墙”

“在老火车站附近的某饭店,有人通过河道走私卷烟。”今年2月14日凌晨1点,河口县烟草专卖局城区专卖监管所所长陆崎屹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随即收到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河口县公安局传递的情报。

4名烟草专卖稽查队员迅速赶往现场,协助民警将正在搬货的走私分子抓获,查获走私烟5件。指认、检查、取证……办案人员一直忙碌到早晨6点。随后,河口县公安局经过综合研判,又将线索移交海关缉私部门,为深挖大案打下基础。

一场深夜突袭,反映了各部门之间高效的情报共享机制,也是全天候联合打私的生动缩影。

新街边境检查站位于蒙河高速公路与326国道交会处,扼守交通要道,日均车流量达5000余辆次。走私分子将烟叶装入塑料袋,以蔬菜水果等伪装,通过货车夹带走私。为掩盖气味,一些车辆还在车底喷洒洗衣粉。

经验丰富的新街边境检查站工作人员总结出针对打击烟草走私的“望闻问切”之法:“除了人防、技防、物防,烟草专卖监管部门还提供烟叶样品,协助我们训练缉烟警犬,力求精准打击。”

此外,红河州还与越南老街省建立月度联合巡逻、人员核查遣返、热线联络等协作机制,双方互派联络员、定期会面交流,加强联合管控。

高水平协作,高效能监管。一个个严守防线的“小片段”,串联成守土尽责、联合打私的“大画卷”。在烟草专卖监管部门协调下,缉私打假协作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激发了催生新质战斗力的“化学反应”。

“利剑”斩“毒瘤” “金盾”镇国门

2023年11月19日,河口县公安局、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坝洒分站接到情报后,在边境地区查获走私卷烟6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为深挖线索,公安部门于12月14日将该案移交河口海关缉私分局。

因涉案点多线长面广、人员众多、案情复杂,由河口海关缉私分局牵头成立专案组,提请红河州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对案件开展侦办。

“行动!”2024年3月15日,伴随着一声命令,收网行动正式开始,24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落网。经查,犯罪团伙将某国产假烟和滤嘴棒等走私入境,在国内运输、分销至云南、贵州、福建、广东等地。

“环节多、链条全、要素齐,网络化、团伙化、交织化,跨境、跨省。”总结案件特点,刘新欢指出,“面对产供一体化、全链条的跨境涉烟犯罪网络,‘烟草+N’协作机制是‘对症良方’。”

2024年,红河州边境地区侦办涉烟重大案件17起,刑拘犯罪嫌疑人118人。“去年下半年起,河口‘两烟’走私势头得到强力遏制。今年前3个月,走私烟叶查获量相比同期下降98%。”红河州局专卖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刘杨介绍,经过集中打击,目前全州大规模、团伙化走私烟叶活动已基本根绝。(沙鑫、周永兴、邓楚瑜、高寅谷)

来源:云南省烟草专卖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