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能力的差异化决定了他们的出路。


作者 | 韦艳娇

编辑 | 相 辉

在国产新能源品牌逐渐崛起后,国内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也正在打造一张新名片,与整车厂共享2025上海车展的聚光灯。

上海作为汽车产业重镇华东地区的核心枢纽,拥有汽车供应链产业集群优势,无疑为此次参展的供应企业们提供了天然的流量。

从参展规模来看,2025年上海车展启用了13个展馆,其中汽车科技及供应链企业占据4个展馆,展区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占据了今年整个展会面积的近1/3。与整车企业较大规模的布展不同,零部件和科技企业的展位较小,一个展馆涵盖的参展品牌数量远超车企。雷峰网《新智驾》了解到,此次上海车展零部件企业的展出数量几乎是整车品牌的6倍,刷新往届车展记录。

从官方披露的展位图来看,由汽车科技与供应链企业汇聚而成的这四个展馆,几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包括从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载AI等智能化方案。

同时,从展馆布局安排来看,供应商地位的悄然上移也有了具象表达。整车馆内供应商从2021年的7家暴增至2025年的23家,其中,地平线和亿纬锂能与小鹏汽车隔道相望,比亚迪与星星充电、Momenta一廊之隔,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毗邻而立,甚至此次车展还单独规划了一个“中国芯展区”展台,集中展示多家国产汽车芯片的最新成果。


图为:小鹏汽车展台与亿纬锂能相邻

参展的地平线工作人员告诉雷峰网“主办方这样安排,应该是希望能触发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联动效应”。

1

供应商们转向更主动的角色

上海车展供应链受重视程度提升,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在地理位置上,上海所处的华东地区作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板块,累计有40余家整车企业,数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宁德时代、潍柴动力、汇川技术、赣锋锂业等。2024年汽车产业产值已突破万亿元,拥有独特的汽车产业链的资源优势。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就曾在微博发布称“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本土的供应商”。

随着汽车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等中国本土供应商品牌不断崛起,市场对于相关零部件的感知也越来越强,使用哪家的零部件已经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指标。

严格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不过数十年,与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同频进退,国内供应链体系的供应商们正在从被动变得更主动。

过去,供应商们更聚焦做好B端生意,车企有需求,供应商们就为其供货,在供应商与车企之间的关系中,供应商往往是相对被动的一方。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关系已经在激烈的车市竞争中不知不觉有所转变。

作为一家为汽车行业提供先进的热管理和管路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邦迪汽车系统首席技术官Johannes Helmich告诉告诉《新智驾》:“相比其他市场,中国市场更加强调速度,通常情况下,在其他市场,一般是接到客户的项目需求,再进行相应的研发,但中国市场不同,供应商需要主动把技术和产品带到客户面前,告诉他们未来的技术趋势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技术支持。


图为:邦迪汽车系统首席技术官Johannes Helmich

“在客户找到我们之前先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才有机会抢占市场先机,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非常熟悉市场和技术趋势。”Johannes Helmich补充到。

关于如何获得先发优势,国内本土的高精度定位领域供应商——导远科技告诉《新智驾》,当前市场下技术、产品、产能、工程能力等实力均要过硬,更考验供应商的综合实力。

据了解,截至2025年3月底,导远科技已交付超300万套定位系统,其高精度定位方案已在30多家主机厂的100多个车型中量产交付或收获定点。

据《新智驾》了解到,本届上海车展中,导远科技产品搭载车型覆盖超过20家车企品牌、30余款主流车型,是展会上多家车企智驾方案的核心标配。例如,比亚迪天神之眼ABC三套方案均为导远科技供应,以及理想L系列、零跑B10和C16、极氪007等多款年度热门车型的高精度定位部件均采用导远科技产品。


图为:导远科技2025年上海车展展台

“导远科技在行业中扎根比较早,依靠技术优势积累了不少订单,作为供应商来说,大量的订单经验也意味着能更容易感知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变化,拥有产量保障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导远科技解决方案副总裁Jackie Yuan介绍。

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导远科技的产品涵盖从小到达的形态,主要包括MEMS运动测量芯片、IMU模组、GNSS模组、P-Box总成,以「芯片-多模组-总成」的完整产品链路,适应主机厂的多类需求。

据《新智驾》了解到,展会期间,多家供应商推出新一代产品或技术,争取市场机会,路径可大致分为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准备。

纵向体现为企业在汽车业务上的提前布局。例如,宁德时代加大对“换电”新业务的宣发力度,发布10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钠电技术首次搭载巧克力车型,布局两种补能方式,无论后续市场对充换电方式的需求如何变化,都能最快做出响应。


图为: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新车型发布仪式

舜宇光学正在基于自家光学技术研发一个产品用于监测底盘的情况,监测底盘安全。据展会员工向《新智驾》介绍,虽然该产品目前还处于未上车量产阶段,但在当前”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上,这样的产品规划将有利于其作为供应商能在需求到来之时抢占首发优势。

邦迪汽车系统此次参展也带来了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主动打磨的产品——轻量化的塑料高压电池包外壳,“这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对高效率、轻量化的需求,并且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更具成本效益。”

横向布局,即为供应商们进入更多行业寻找机会。例如,导远科技的IMU模组已经批量供货多家机器人企业。据其首席品牌官张海洲介绍,导远科技早已在汽车、机器人、船舶、工程机械、农机、割草机、低空经济、风力发电等多领域发展业务,“凡需实现自动移动,导远皆可为其定位、测姿”。


图为:导远科技展出的高精度定位产品

欣旺达在快速跟进兆瓦闪充以及布局低空飞行等板块业务,“虽然现在飞行车类的产品还没有能普及,但现在布局可以保证到时不至于抓瞎”。

地平线由硬件业务转向软硬一体,“在芯片硬件基本盘逐渐跑稳后,我们开始发力更偏软件型的解决方案,软硬一体的业务扩展,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对我们来说会有更多发展空间”。

不论纵横向,供应商们的目的很明确,他们想要比车企更快的拿出市场需要的技术,他们的触须也由此延伸至车企需求曲线的前端,从”服务“转变成为更主动的”赋能“。

2

淘汰赛,供应链企业如何跟上

车展期间,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告诉《新智驾》,其认为,未来的3-5年,市场格局或会有明显变化,过去的电动化时代,合资车企船大难掉头,但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或许会在不久后带来更激烈的竞争格局。此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曾公开预判称,三年之内淘汰赛将结束,“2025年到2027年将是三年淘汰赛”。

而去年,新势力小米汽车入局,并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量产,相较于更早期的新势力,小米汽车显然少走了很多弯路。在3月29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雷军也曾感慨道,小米造车并不晚,刚刚好赶上了中国汽车工业完成跃迁的好时机,电动化技术和供应链体系都已十分完善,为产业后来者铺就了高速公路。

从供应链视角来看,这也意味着汽车供应链的体系基本已经稳健,供应链快速增长窗口已过。

一业内人士曾告诉《新智驾》,作为国内较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宁波拓普集团的迅速上升,源于早期与特斯拉合作后的深度绑定。随后几年,拓普新增与国内多家车企的合作,但总营收的不断增长依然主要依靠早期绑定的特斯拉。多数车企与早期合作的供应商已经形成深度绑定关系,同类型的新供应商已经很难再分到与早期供应商一样的订单。

对供应链企业来说「窗口期走了,淘汰赛来了」,供应商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老牌供应商守住「技术与规模」优势

邦迪首席技术官Johannes Helmich表示,"激烈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你需要快速推出下一代技术,这样你就不会是一个技术的“追随者”,而是成为技术的“引领者。"邦迪汽车系统进入中国已经四十年,经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过渡。目前不管是针对传统燃油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邦迪都有对对应的产品组合,能够灵活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Johannes Helmich认为,能够顺利跟随产业转型,邦迪在技术方面的专利起了很大的兜底作用。

在技术比拼之外,供应商企业的工程化及规模化能力也已经成为车企评判是否与该供应商合作的重要指标。供应商的产量越高,产品可靠性更高、成本更可控。

作为数十家车企在定位系统的核心供应商,导远科技需要完成更大量级的生产任务,有业内知情人曾向《新智驾》透露,导远科技近期已完成新一轮扩产,年产能已达每年600万套定位产品。

新生供应商抢占新赛道

技术、成本、产能等优势已经逐渐成为产业链每一家头部供应商们的护城河,而对没有旧有优势的新供应商企业而言,他们的突围路径需要更多巧劲。

以光羿科技为例,其主打智能调光技术,可通过电场调节玻璃透明度和颜色,实现光热控制的智能玻璃,EC玻璃可以动态调光、隔热防晒。过去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光羿将其应用于跨界应用至汽车领域,通过EC调光材料的天幕,可实现对光线、温度、车内空间通透度的调节,提升座舱舒适度。他们认为,在汽车智能化后市场对座舱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技术将有望满足市场新需求。

这一预判也迅速获得印证,小米汽车带火"防晒"概念后,这一市场需求开始被关注,供应链同类型产品迅速增多。作为在该细分赛道布局较早的企业,光羿科技市场总监苏媛告诉《新智驾》,“在化学的这个领域没有弯道超车,这个物质是你发明出来的,就是你发明出来的,别人无法弯道超车。”

后来者的生存法则必然转向需求洞察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上。

曲线二:出海

近两年来,出海已经成了车企和供应链们的共同选择。

但无论是整车还是供应链,出海都面临区别于国内市场的挑战。

作为国内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导远科技认为当前的供应商出海尽管充满机遇,但依旧“道阻且长”。

在与国外多家车企打过交道后,导远科技感受到国外老牌主机厂对供应商的研发和工程能力,及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有时候车企可能会拿出几百页的产品标准,你的产品必须逐条满足。想要进入海外市场远比想象中难。”Jackie表示。

就导远科技的经历而言,其在几年前就开始提前布局海外车企关注的各种体系,完成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多种认证准备。同时依靠其在国内市场技术先行,规模化、体系建设完整等优势基础下,才得以在高精度定位赛道脱颖而出,收获包括大众、丰田、BBA、沃尔沃、smart等海外车企定点,成为最早也是唯一出海进入国际老牌车企供应链的行业玩家。

这也意味着供应链企业出海,既需要具备完善的体系、充足的需求准备、过硬的产品技术甚至高性价比等多要素外,还要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适应海外市场各个国家不同的需求。

在探讨突围路径时,多家供应商给出的回答里,「技术」二字正重复出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