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校园的面积进行了测绘,并通过计算,将闲置的空地设计成活动场地。同时根据师生需求,对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了优化管理。”日前,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中学、黑山小学两校学生通过开展跨学科小课题研究,提交了关于如何解决“共享操场”使用难题的实施改造方案。
据介绍,两校学生分别开展了“我的操场我设计”和“我的校园我做主”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提交了两份方案。在方案中,学生们不仅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梳理了师生对于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及问题,还对校园、操场使用时间安排以及空间优化改造提出具体建议。“这是学生们用心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黑山小学教师赵春桃介绍,2023年暑期,黑山小学校舍在洪灾中损毁,经协调在京师实验中学借址办学。两校师生在共享操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体育活动场地冲突、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便在各学科教师的带领下,以“两校共用操场的场地优化与合理使用”为核心问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前期,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收集到师生在共享操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黑山小学学生焦美丹介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运用问卷调研与访谈法梳理场地使用的痛点与需求,借助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操场进行了面积测算,并绘制出立体空间布局图,阅读并参考了《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标准》等政策文件,了解校园场地的功能分区和规划要求,最终以提案、规划图、调研报告等形式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利用闲置空间、对校园部分设施进行改造、统筹不同年级错峰使用操场的时间等举措,破解了困扰师生的‘共享操场’使用难题。”
记者看到,两个课题均围绕操场改造设计方案、场地使用优化策略、动态资源分配机制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内容涵盖了数学、科学、物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参与小课题研发的京师实验中学教师李高雅说,两校教师依据学生不同学段学习要求,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渗透公共资源管理、社区共建等社会议题,助力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融合,科学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在真实情境下开展的学习,让学科知识从书本迁移到生活中,激发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两个课题研究虽然聚焦的内容和问题不一样,涵盖的学科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是有一定关联性和互融互通性的。”京师实验中学校长吕娜表示,这也是两所学校教师团队探索“九年贯通课程”的创新尝试。未来,两所学校将以借址办学为契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研修培训、学生活动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打通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生针对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研究变成建设校园的‘金点子’,提升校园的小主人翁意识!”吕娜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苏珊
通讯员:张广熙
编辑:苏珊
校对:付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