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技术的世界中,有一些真正的谜团,即便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仍持续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其中之一便是“Kugelpanzerr”——德国制造的“球形坦克”或“坦克球”,其历史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这款异乎寻常的装甲车辆如今仍存世,既是对战争年代军事工程创意的一个奇妙见证,也体现了当时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Kugelpanzer”(库格尔坦克)在库宾卡装甲博物馆

今天,我们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现存的唯一实物和极为稀少的历史记录,以便尝试还原这台独一无二机器在战场上的用途。尽管信息碎片化,但现有资料仍能描绘出二战时期装甲技术发展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分支。

发现历史

“Kugelpanzer”的唯一已知实物由苏联红军于1945年发现,据推测地点为满洲地区。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该坦克是在德国的库默斯多夫试验场被俘获的——这是第三帝国的一处秘密军事基地,许多实验性军用设备都在此接受测试。被俘后,这台机器被送往苏联并接受了全面研究。



库宾卡装甲博物馆中的Kugelpanzer(2025年)

截至2025年,这台独一无二的“Kugelpanzer”仍收藏在莫斯科库宾卡的坦克博物馆中,编号为37号。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专家们成功修复了它的原始涂装,从中得到了关于结构的更多信息。然而关于它的设计和用途的文件几乎完全缺失,这也使得“Kugelpanzer”成为20世纪军事工程中最神秘的产物之一。

技术参数与结构特点

“Kugelpanzer”是一种紧凑型、单人操作的装甲运输工具,重约1.8吨,车长约1.7米,高度1.5米。外观近似一个钢铁球体,车体外壳由约5毫米厚的装甲钢构成,可能能提供对枪弹与破片的基本防护,同时保持较低的重量。



结构比例图示:

其动力系统为一台单缸二冲程发动机,输出功率在18.4–22千瓦之间(约24.7–29.5马力),最大时速可达50公里/小时。独特的设计是其尾部装有一个可转向的支撑轮,使得整车的重心偏离主轮轴,从而获得极佳的机动性。据信,不复存在的发动机位于驾驶员座椅下方或其后方

推测用途与功能

根据其结构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几种假设性用途。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它是为轻型侦察任务而设计,因其紧凑结构和高度机动性,适合在敌后或狭窄地形中执行观察任务。其小巧球形外观也使其成为敌人难以识别和瞄准的目标。



观察孔:

车辆设有一条观察缝,用于驾驶员查看前方路况。

还有人认为它可能用于排雷作业:在部队前方推进,通过其重量触发地雷以清除道路。此外,它也可能被当作装甲庇护所或是临时固定火力点/掩体使用。



后部稳定轮:

为了保持平衡,其尾部装备了一个小型的支撑轮。关于是否装备武器,目前仍无法确定——由于缺乏相关文件,我们不清楚设计者是否打算为其配备枪械。

历史对比与原型参考

早在“Kugelpanzer”出现之前,球形战斗机器的概念就已经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曾试验过一种被称作“滚动盾牌”的设备(法语:“bouclier roulant”)。1936年,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还刊登过一位得克萨斯发明家提出的“滚动战车”设想,该装置设计为载有三名乘员并配备三挺机枪的巨型球形战车。



比例模型:图为建模者詹姆斯·斯佩尔米尔(James Spelmir)制作的1:72比例“Kugelpanzer”模型。

然而,与这些较为幻想化的项目相比,“Kugelpanzer”显得更紧凑、更加实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曾被制造与测试。它综合了多种装甲理念,形成了这一独一无二的机械体。

仍在进行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Kugelpanzer”的兴趣依然不减。现代研究人员继续分析这台现存实物,应用新型材料检测与结构分析技术,期望能够揭开其更多制造细节与实际用途。



全面评估: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机构对其外壳、涂装、焊接工艺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未来的研究或许能帮助揭示围绕“Kugelpanzer”的诸多谜团。而在现阶段,这辆“球形坦克”仍是军事史上最令人着迷的遗物之一,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在物资极度匮乏与战事压力巨大之下,人们在武器设计方面的奇思妙想与非传统思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