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个人养老金政策改革的消息层出不穷,一时之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根据人社部官方网站发布的名为《关于2025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的通知来看,落实低收入群体养老金的提升,已经成为养老金调整工作的一大重点。
通知中指出,要坚决贯彻养老金调整工作,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并且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从人社部官方的表态来看,养老金的调整工作已经箭在弦上,尤其是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是这个趋势。
那么,究竟要怎么个调整方式呢?虽然,人社部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调整额度,但是,根据不少地方政府自行调整的政策来看,大趋势已经确定。
首先,绝大多数人群的基础养老金,都会迎来定额调整,也就是固定金额的提高。
此前,有消息称,人社部定下的基调是,养老金的定额调整不低于30元这个基准线,但是各地区所执行的标准又有所不同,准确来说是有高有低,这显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整体的养老金调整规划有关。
或许不少人觉得,每个月只提高30元,会不会太少了,甚至有人感到好奇,为何不能一次性多提高一些呢?比如提升100元。
要知道,即便是提升二三十元,对于当地财政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还在每年增多,所以很难一次性调整过大。
而且,即便是只增加二三十元,对于不少低收入人群来说,也是较为可观,绝非杯水车薪,因为,对于不少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甚至更少。
除了定额调整之外,杨来劲还有挂钩调整,也就是说,养老金发放的金额,与养老金缴存的年限直接挂钩,缴费越久的个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之所以推出挂钩调整,正是因为当下不少人觉得社保只要缴存满一定年限即可,不愿意多缴纳,这就给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资金池带来了压力。
正因如此,国家近两年才加大对养老金缴纳的提倡,尤其是鼓励连续缴纳,以及长期缴纳,挂钩调整便是鼓励的措施之一。
另外,养老金的调整方式还有倾斜调整,比如部分地区,会有针对每个月养老金低于一定金额的个人给予专项的补贴,补贴金额一般为几十元不等,但都与当年的CPI相挂钩,以免因为物价的上涨,导致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下降。
那么,国家为何要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金呢?实际上,这是国家关注基本民生的体现。
要知道,养老金多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
尤其是因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以及个人退休前工作收入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导致个人养老金的发放金额差距过大。
一方面是对于那些高收入人群,或者体制内人群,退休后养老金过高,使得不少年轻人眼红,甚至有不少网友调侃,自己每个月三四千的收入,还没有广场舞大妈的养老金多。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现在完全不需要外出工作,只需要留在家里照顾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加在一起的养老金,已经比自己的收入高出太多,自己完全可以做专职的保姆。
当然,养老金过万的毕竟只在少数,多数普通人的养老金目前就在三千上下,但是,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养老金只有几百元,甚至更少,这才是此次养老金调整的重点所在。
因为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来说,养老金已经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是整个家庭的收入支柱。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金最低基数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物价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之下,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更加脆弱。
或许很多人都意识不到,我国现在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因为低收入群体不仅各项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而且在各种媒体上几乎失去了发声的权利。
简单来说,就是低收入群体正在逐渐被现代快节奏的社会边缘化,而国家的共同富裕又从来都不是一纸空文,所以,养老金调整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是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未来养老金的调整政策,必将出台更多的激励方式,以此鼓励年轻人缴纳社保。
毕竟,对于中国这样的正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目标。
正所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句话放在一个家庭是如此,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更是如此。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的背景下,许多人都面临着收入下降,甚至是失业的艰难处境,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群体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加被放大化。
正因如此,才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来兜底,也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没错,缴纳社保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这绝非夸大其词,毕竟社会前进的车轮从来都不是靠某一代人来推动,而是每一代人都组成齿轮的一部分,共同向前转动。
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不少或许正在经历失业、降薪,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该轻易地断缴社保。
当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保制度必然会继续调整,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无论怎样调整,都将是朝着更加人性化,也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换言之,我们要对未来社保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有信心,更要对国家的未来有信心。
信息来源:
人社部发布:2025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安排
2025-04-29 19:32·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