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财经社 纳兰
2025年五一假期,医药行业曝出一个合谋垄断市场的大新闻。
据津药药业、江苏联环药业、仙琚制药三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的公告,因涉嫌垄断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市场,被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合计罚没3.26亿元。其中津药药业已经是近年来第四次因垄断行为被处罚。
而且,这次处罚对于本来经营业绩就不怎么样的三家药企来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扬州的联环药业,拟罚没金额占去年净利润的超过72%。这三家企业是如何针对临床常用药原料进行“价格围猎”的呢?
一、原料药垄断黑幕
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抗炎、抗过敏的激素类原料药,是急救药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核心成分,广泛应用于过敏性休克、重症哮喘等急症治疗。
三家公司合谋垄断的产品并不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成品,而是其原料药。而且这起垄断行为均由天津市场监管部门查处。
根据公告信息,作为天津市医药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津药药业凭借其地塞米松系列原料药的市场主导地位,与竞争对手达成“固定或变更价格”协议。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津药药业在2021年11月至2024年3月期间,通过会议协商、数据共享等方式,与同行企业统一报价、分割客户,导致原料药价格异常波动。最终,津药药业被没收违法所得4276万元,并处2023年销售额8%的罚款1.32亿元,因主动配合调查减免80%后,实际缴纳2643万元,合计罚没6919万元。
总部位于扬州的联环药业,实际控制人为扬州市国资委。。行政处罚告知书显示,联环药业通过签订“君子协议”、口头约定等方式,与竞争对手固定原料药价格,直接推高下游制剂企业成本。尽管公司积极配合调查并减免30%罚款,仍被没收违法所得1790万元,并处4314万元罚款,合计罚没610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联环药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8416万元,此次罚没金额占其净利润的72.5%,堪称“割肉式”处罚。
作为国内甾体药物龙头,仙琚制药的垄断行为最为恶劣。该公司不仅固定价格,还通过划分市场、限制产量等手段操纵供应,导致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在2022年暴涨300%。监管部门对其处以没收违法所得2375万元、罚款1.71亿元的顶格处罚,并对公司董事长张宇松个人罚款60万元,合计罚没1.95亿元。这笔罚没金额占其2024年净利润的49.2%,几乎“吃掉”全年一半利润。
二、三家公司“雪上加霜”
面对监管铁拳,三家企业均紧急启动整改,但市场影响已不可避免。
津药药业罚没金额占其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51.9%,直接导致公司净利润大幅缩水。尽管一季度营收仍达7.86亿元,但市场担忧其原料药业务增长受限。
联环药业的罚没金额占其2024年净利润的72.5%,堪称“致命一击”。公司已免去涉事业务负责人职务,并宣布对全国300余家客户启动“价格补偿计划”,承诺未来三年原料药采购价下调10%。然而,其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7.7%的颓势未改,叠加此次处罚,2025年或面临亏损风险。
作为三家中罚没金额最高者,仙琚制药紧急宣布:一是将原料药业务剥离至独立子公司;二是投入2亿元研发新型激素类药物;三是与30家制剂企业签订“保供协议”,承诺未来五年原料药供应价不高于市场均价90%。尽管其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仍实现0.07%的微增,但市场普遍认为,其原料药业务的高毛利时代已终结。
三、原料药垄断为何屡禁不止?
这次对三家公司的处罚并非孤例。2021年扬子江药业因固定药品转售价格被罚没7.64亿元,2020年先声药业因垄断巴曲亭原料药被罚1亿元。
原料药领域为何成为垄断重灾区?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仅有284个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批准文号,实际生产的企业不足10家。津药药业、新华制药等头部企业占据超70%市场份额,津药药业、江苏联环药业、仙琚制药这三家企业握有4张批文,极易形成价格同盟。
原料药成本占制剂企业总成本的60%-80%,而制剂企业普遍缺乏议价权。例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的集采中标价仅为0.23元/支,原料药价格波动直接决定企业生死。尽管《反垄断法》规定可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10%的罚款,但此前多数案件仅处以3%-5%的罚款,震慑力不足。此次三家企业被处以8%的顶格罚款,释放了“零容忍”信号。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表,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