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仅仅为了描述故事需要,与真实事件没有关联,理想看待。

01

“放心,装病就是为了稳住你妹妹,拆迁款160万全给你买房,别担心。”

王秀兰端着热水杯站在母亲房门外,这句话如同一柄尖刀,瞬间刺入心脏。

母亲慌忙挂断电话,看到门口的女儿,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妈,您在跟谁说话?”王秀兰强压怒火,声音出奇平静。

“没、没谁,就是跟你哥聊家常。”母亲目光闪烁,不敢直视女儿的眼睛。

“是吗?”王秀兰表情平静,“您的药该吃了。”



回到自己房间,她双手颤抖,咬紧嘴唇防止自己哭出声来,丈夫察觉异常,轻声询问,却只得到摇头回应。

三年前,母亲在丧偶后选择到她家养老,她是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工作繁忙,却从不抱怨照顾母亲的辛苦,早出晚归的丈夫更是尊敬老人,从不言语半分不满。

老家的房子前段时间被列入拆迁计划,补偿款高达160万,这笔钱对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足以改变生活质量。

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十八岁那年,为了供哥哥上大学,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出门打工赚钱,哥哥毕业后找到体面工作,结婚时父母给了丰厚嫁妆,而她结婚时,只得到几件简单家电,还说“女孩子早晚是别人家的人”。

多年来,她一直告诉自己要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即使丈夫有时抱怨她太过忍让,她也只是笑笑:“爸妈年纪大了,咱们多体谅。”

晚饭时,王秀兰试探性地提起拆迁款的事:“妈,拆迁款到账后,您有什么打算?”

母亲眼神游移:“这些事不用你操心,自有安排。”

“我听说有160万,是真的吗?”

“哎呀,具体多少我也不清楚,到时候看政府怎么说。”母亲语气含糊,迅速转移话题。

第二天,哥哥突然来访,带着一堆营养品,表面上看是看望母亲,却总与母亲躲在房间窃窃私语,女儿端茶进房时,两人立刻停止交谈,气氛诡异。



晚上,王秀兰辗转难眠,想起这三年来的付出:母亲髋骨疼痛时,是她日夜照料;母亲动小手术,是她请假陪护;母亲的一日三餐,衣物洗换,都是她细心操持。而这一切,在母亲心中竟然抵不过儿子的一句问候?

“原来,在您心里,我一直是外人。”女儿心想。

02

四十岁生日本该是人生的喜庆时刻,丈夫特意请了假,婆婆也一早赶来帮忙准备,餐桌上摆满了精心准备的菜肴,客厅里挂着彩色气球和横幅。

母亲坐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手机却一刻不离手,不时低头查看信息,脸上露出微妙的笑容。

“妈,您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啊。”王秀兰端上一盘水果。

“哦,没什么,就是...”母亲话还没说完,门铃响了。

哥哥突然到访,手里提着一个蛋糕盒:“妹,生日快乐!”

王秀兰有些意外:“哥,您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来给我妹过生日,还用得着理由吗?”哥哥笑得格外灿烂,拉着母亲到了阳台。

女儿招呼其他客人,心里却隐隐不安,当她端着刚切好的蛋糕经过阳台时,哥哥的话清晰地传入耳中。

“妈,您放心,房产证就写我一个人的名字,这样以后继承什么的也方便...”

女儿的手一抖,蛋糕差点掉落,她站在原地,仿佛被雷击中。

“你们在聊什么?”女儿推开阳台门。



母亲和哥哥同时转头,脸上有一丝慌乱。

“没什么,就是家常话。”母亲强作镇定。

“是吗?我怎么听到了'房产证'和'继承'?”女儿放下蛋糕,“是在说拆迁款的事吧?”

“妹,你别多想,我们就是...”哥哥试图解释。

“160万,是吗?”女儿直视母亲,“全给哥哥买房,一分钱都不打算给我,对吗?”

母亲被戳穿心事,恼羞成怒:“这是我的钱,我想给谁就给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家里的事你少管!”

这句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女儿脸色瞬间惨白。

“原来在您心里,我一直是外人?”女儿声音颤抖,“这三年来,我照顾您的起居,端屎端尿,在您心里就这么不值一提?”

婆婆站了出来:“大姐,这话说得太过分了,我儿媳妇孝顺您,您不感恩也就算了,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

母亲冷哼一声:“现在连婆婆都出来教训我了?我养儿女这么多年,难道还轮不到我做主?”

生日宴会在紧张氛围中草草结束,客人们纷纷告辞,只剩下一家人面对着满桌的残羹冷炙。

一个月后,王秀兰的儿子要交重点高中学费。

“妈,我能跟您借点钱吗?儿子的学费有点紧张,等发工资了我还您。”女儿硬着头皮开口。

母亲正看着电视剧,头也不抬:“你们两口子工作不是挺好的吗?怎么连孩子学费都拿不出来?”

“最近家里开支大,有点困难...”

“你们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别老想着靠父母。”母亲语气生硬。

女儿暗自咬牙:“我只是借,不是要您给。”

“没有,家里哪有闲钱。”母亲断然拒绝。

就在这时,哥哥打来电话,王秀兰刚好在母亲身边,清晰地听到电话那头哥哥说:“妈,孩子要报补习班,您看能不能...”

“多少钱?两万?行,我这就给你转过去。”母亲爽快应允,对女儿解释道,“你哥孩子要上重点班。”

当晚,婆婆来电话,得知事情经过后坚决表态:“儿媳,孩子的学费我来出,你别担心。”

王秀兰含泪道谢,婆婆却说:“别哭,咱们是一家人。”

婆婆邀请王秀兰第二天到家里吃饭,在婆婆家中,两人深入交谈,婆婆分享了自己年轻时被原生家庭不公对待的经历。



“我理解你的感受。”婆婆握着女儿的手,“亲生父母偏心的痛,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

多年来积压的委屈如决堤的洪水,王秀兰终于崩溃痛哭:“我不在乎钱,但我在乎的是一碗水端平,为什么同样是孩子,待遇却天差地别?”

婆婆眼神坚定:“我知道怎么让你妈付出应有的代价,你愿意听我的计划吗?”

03

“要打蛇打七寸。”婆婆递给王秀兰一杯茶,“对付你妈,就得让她尝尝被亲人偏心的滋味。”

“怎么做?”王秀兰擦干眼泪,声音恢复了冷静。

“从今天开始,你在家里称呼我为'妈',”婆婆语气坚定,“让你妈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母女关系。”

王秀兰点点头。

第二天,王秀兰回家时特意买了母亲最爱吃的点心,母亲刚要伸手接过,王秀兰却直接走向厨房:“这是给妈买的,今天她要来家里吃饭。”

“妈?”母亲愣住了,“哪个妈?”

“我婆婆啊,她不也是我妈吗?”王秀兰语气轻松,仿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母亲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你亲生母亲在这儿,你管婆婆叫妈?”

“怎么了?您不是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那我现在是夫家的人,叫婆婆一声妈,不是很正常吗?”

母亲却找不到合适的话反驳。

晚饭时,婆婆来了,王秀兰热情地迎接:“妈,您来了!”然后又特意补充,“我刚才还跟我母亲解释,您在我心里就像亲妈一样。”

婆婆慈爱地摸了摸王秀兰的头:“好孩子,妈今天给你带了你爱吃的菜。”

整个晚餐,王秀兰对婆婆嘘寒问暖,夹菜递汤,对母亲却只是基本的礼貌,母亲几次想插话,却总被女儿和婆婆的亲密对话打断。

一周后,婆婆搬来与王秀兰一家同住,理由是“帮忙照看孙子”,实际上却是计划的一部分,母亲被迫与婆婆共处一室,每天看着女儿对婆婆嘘寒问暖,内心的嫉妒和不满日益增长。

某天晚餐,王秀兰突然宣布:“妈,我决定了,等发了年终奖,作为首付,给您买套小房子,离我们家近一点,方便我照顾您。”

母亲以为女儿在跟自己说话,刚要开口,女儿却转向婆婆:“您觉得南向的好还是东南向的好?”

婆婆笑着回答:“随你安排,妈不挑。”

“虽然我不是您亲生的,但您对我的爱和关心已经很多了。”女儿意有所指,“您才是真正把我当女儿的人。”

母亲再也忍不住,拍桌而起:“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养你这么多年,你现在为了讨好婆婆,连亲妈都不认了?”

女儿冷静回应:“我只是跟您学习,血浓于水不如利益重要,您不是把160万全给了儿子吗?我也有权选择我想孝顺的人。”

母亲噎住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婆媳关系日益亲密,两人一起买菜做饭,商量家务,俨然一对真正的母女,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却越来越尴尬,像个多余的人。

社区举办老年活动日,母亲作为老住户受邀参加,邻居们都知道她住在女儿家,纷纷称赞她育有孝顺女儿。

“是啊,老刘家闺女多有出息,还这么孝顺,真是有福气。”

母亲得意洋洋:“那是,我闺女从小就懂事。”

就在这时,女儿突然出现在活动现场。她走到中央,向所有人鞠了一躬。

“各位叔叔阿姨好,我是刘家的女儿,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

现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她。

“我母亲住在我家已经三年了,我照顾她的起居饮食,从未有过怨言,但最近我发现,老家拆迁的160万补偿款,她全部给了我哥哥买房,连一分钱都没留给我。”

现场一片哗然。



“我不在乎钱,但我在乎的是一碗水端平。”女儿声音哽咽,“在她心里,我永远是外人。”

母亲面如土色,社区里的老友们纷纷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有人小声议论:“亲生女儿都不如儿子重要?”

“刚才还说女儿孝顺,转眼就把拆迁款全给儿子,这心也太偏了。”

母亲仓皇离场,连一句辩解的话都说不出来。

回家后,母亲多次找女儿和解,甚至提出可以从儿子那里要回一部分钱给她,但王秀兰知道,钱已经给了,是收不回来的。

拆迁款到账的消息传来,哥哥不仅买了新房,还换了豪车。亲戚们纷纷传话:“你哥说要请客,新房子一百五十平米呢,装修都花了三十多万。”

女儿对此不置一词,与婆婆商量着,准备实施最后的计划。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丈夫问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