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湖北宣恩的夜晚被一通通求助电话点燃。
游客没订酒店,急得团团转,文旅局局长干脆把自家房子腾出来,还号召市民一起收留“流浪”的游客。
这事听起来暖心,网上也是一片叫好。
可仔细一想,这到底是在做好事,还是在惯着“巨婴”?当游客的任性被无限包容,社会善意会不会被榨干?这件事,远没表面那么简单。
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宣恩这座小城也不例外。
游客蜂拥而至,酒店早被订得一间不剩。
可偏偏有些人,兴冲冲来了,却发现自己没地方住。
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值班人员焦头烂额。
局长李明(化名)接到一通求助:一家五口,带着老人孩子,深夜还在街头徘徊,恳求“救救他们”。
李明没犹豫,挂了电话就开车回家,把自家客房收拾出来。
床单换了新的,热水烧好,客厅还摆上水果。
他把这家人接进来,安顿好后,又连夜协调同事和市民,腾出更多房子。
第二天,体育馆里搭起了临时床位,100多个铺位一夜爆满。
消息传开,网友纷纷点赞:“宣恩文旅,太有温度了!”
可这“温度”背后,藏着多少无奈?游客的“说走就走”,究竟该由谁来买单?
想象一下那个夜晚,王女士一家五口,拖着行李,站在宣恩街头。
孩子困得直哭,老人冻得直哆嗦。
她翻遍了手机里的订房软件,屏幕上全是“已满”的红色提示。
没办法,她拨通了文旅局的热线,语气里带着几分焦急,还有点理所当然:“我们来旅游,你们总得帮我们解决吧?”
电话那头,值班的小张已经接了十几通类似的求助。
他一边安抚,一边在心里犯嘀咕:五一的酒店得提前一个月订,这谁不知道?
可嘴上还是得说:“您别急,我们想想办法。”挂了电话,小张赶紧向局长汇报。
很快,李明带着几名同事,分头行动。
有人联系民宿,有人敲开邻居的门,甚至还有人把自家孩子的房间腾出来。
市民老刘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房子不大,但听说游客没地方住,二话不说把客房收拾出来。
半夜一点,两个年轻人带着背包住进来,老刘还特意煮了碗热面给他们。
年轻人千恩万谢,可老刘心里有点复杂:帮人是应该的,可这事要是成了常态,谁吃得消?
第二天,体育馆的临时床位成了“救命稻草”。
志愿者忙着铺床、发水,游客们挤在一起,有人感恩,有人却抱怨床太硬、水不够热。
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脸上还得挂着笑。
他们知道,这场“救援”不只是体力活,更是场舆论战。
这事乍一看,是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游客得救,文旅局得赞,宣恩名声大噪。
可细想,这故事的内核有点不对劲。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自己可以不做计划就上路?为什么文旅部门得为游客的疏忽擦屁股?更重要的是,这种“暖心”操作,真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先说游客,现代旅游不是啥新鲜事,订酒店、查攻略、看天气,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五一这种超级黄金周,景区人挤人、酒店一房难求,谁不知道?可偏偏有些人,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啥都不准备就来了。
到了地方没房住,就拨热线、发,甚至在网上哭诉“流落街头”。
这种行为,说好听点是乐观,说难听点,就是不负责。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依赖性人格”。
有些人习惯了凡事有别人兜底,觉得自己只要“闹一闹”,问题就能解决。
这种心态在旅游里尤其明显:没房了?找文旅局。
排队久了?发骂景区。
服务不好?制造个“地域黑”博眼球。
短时代,流量就是武器,游客稍不满意,就能把一座城市推上风口浪尖。
再看文旅部门,他们为啥这么拼?表面上是服务意识强,骨子里却是迫不得已。
2025年五一,全国旅游人次破3亿,消费规模超1800亿。
文旅产业早就成了城市名片,哪个地方不想分杯羹?可竞争激烈,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放大。
一个服务漏洞,可能让千万宣传费打水漂;一个负面,可能毁掉整座城市的口碑。
像湖南文和友那事,至今还是个教训。
宣恩文旅的“神操作”,其实是在高压下的妥协。
他们怕游客的投诉,怕舆论的发酵,更怕“冷漠”的标签砸在城市头上。
所以,哪怕明知游客有错,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救火”。
局长腾出家,市民贡献房,志愿者连夜搭床位——这哪是服务,分明是“被绑架”。
最后说说市民,宣恩人的好客让人感动,可这种善意也有边界。
收留陌生人,意味着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风险。
万一游客弄坏东西,或者发生意外,谁来担责?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每次黄金周都靠市民“献房”,谁还愿意长久坚持?善意是有限的,过度消耗只会让人寒心。
归根结底,这件事暴露了一个真相:旅游的自由,离不开责任的约束。
游客的“说走就走”,不能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上;文旅的“暖心服务”,不能变成纵容的借口。
宣恩的故事,短期看是美谈,长远看却是个警钟。
如果每逢假期,游客都指望“免费住宿”,文旅都得“开家门”,那旅游的秩序还怎么维持?
更别提,那些真正做好规划的游客,看到“巨婴”们被特殊照顾,心里会怎么想?
要破局,得从两头入手。
一边,游客得长点心。旅游不是撒欢,攻略、预订、应急方案,一个都不能少。
尤其是黄金周,提前一个月查酒店、订门票,根本不是难事。
另一边,文旅部门得守住底线。服务是应该的,但不能没原则。
像宣恩这样,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安置可以理解,但绝不能宣传成“标杆”。
否则,只会让更多人觉得“不规划也没事,反正有人兜底”。
还有个更实际的建议:建立旅游应急机制。
比如,黄金周前,文旅部门可以公开酒店预订率,提醒游客提前规划;景区可以设置应急咨询点,引导游客调整行程,而不是一味求助热线。
善意得用在刀刃上,规则得立在明面上。
宣恩的夜晚,终究安静下来。可这场“救援”的余波,还在提醒所有人:旅游的快乐,来自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别让善意,成为“巨婴”的温床。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