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多轮激烈的交火与军事升级之后,红海局势迎来突变。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6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美国与也门胡塞武装已达成停火协议,未来双方将“互不攻击”,包括不得针对红海及曼德海峡的美国军舰和商船。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在白宫发布会上称,胡塞武装“已经宣布他们不想再打了”,甚至用上了“投降”一词。这番“和平突袭式”的表态,是否真的意味着红海风暴结束了?还是又一场包装得体的政治交易?
特朗普所谓“他们已经投降”,听起来比打仗更像竞选语言。这不是战争的终结,而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战术撤退公关”。自2023年10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就以“支持加沙人民”为借口,频频用导弹和无人机骚扰红海水域,攻击美国军舰、干扰国际航道。美国与英国则从2024年初开始反击,空袭不断、火光连天。特别是自3月15日起,美军对胡塞武装实施了大规模集中打击,局势一度逼近全面战争边缘。
然而,尽管美国战机轰炸密集,胡塞武装却始终未被击垮,反而在实战中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与反击意志。他们不仅成功袭击过美国航母随行舰只,还多次对商船造成恐慌。而在舆论层面,胡塞一再将自己包装为“反帝先锋”,将攻击美以目标与“声援加沙”捆绑,用宗教情绪与反美情绪不断强化其政治正当性。特朗普现在宣称对方“投降”,未免太急于自我颁奖。
真实情况是,这场“停火协议”并不是战争的终点,而是多方压力下的暂时休战。阿曼作为中立方斡旋多年,此番促成停火,固然展现其外交分量,但根本促因更可能是红海局势已开始损害美国自己的全球贸易秩序与能源市场。曼德海峡是全球最繁忙的咽喉要道之一,战争阴云已使航运成本飙升,保险费翻倍,西方企业苦不堪言。
胡塞方面为何愿意“停火”?一方面,他们确实在高强度战斗中承受了不少打击,部分军备与指挥体系遭到破坏,弹药与技术资源紧张。另一方面,胡塞也需要喘息与巩固民众支持。宣布“停止攻击”,不等于放弃斗争,只是调转方向而已。别忘了,这支准军事组织早已习惯在打打停停中维系自身合法性,其所控制的地区仍包括萨那、荷台达、以及约三分之二的红海海岸线。这意味着其地理与人口基础依旧坚实,其反击能力未被根本削弱。
特朗普口中的“红海安全”暂时恢复,实则只是表面稳定。胡塞尚未对停火协议公开表态,美国的“宣布停火”更像是单方面演出。这种不对等的宣布,只能说是双方在战术层面“都要个台阶下”。至于这份协议是否能持续,是否具备执行机制,是否能真正防止胡塞再次动用导弹与无人机,这些都没有答案。
必须指出,中东局势从来就不是靠一纸声明能解决的问题。胡塞武装背后的地区力量格局依旧复杂,伊朗的暗中支持不会因此而削弱,红海水域也不会因为一场外交发布会就重归平静。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协议是否会被美国当作未来“开战授权”:只要胡塞哪天“违反协议”,美国即可再度空袭,并以“你先破坏停火”为借口收割国际道义。
此外,此次协议还可能间接对中方在红海及非洲之角的航运、海外项目带来影响。若美胡双方真能暂时“克制”,中资企业在吉布提、红海沿线的物流与通航将短期受益,但若这一停火只是战略缓兵之计,那等到下一轮冲突再起,所带来的航运中断与投资损失将更难掌控。
阿曼方面的斡旋值得肯定,展现了中小国家在地缘冲突中日益增长的外交能动性。但美方此番“单方面宣布胜利”,更像是一次有剧本的自导自演。红海风暴是否真正平息,不取决于特朗普的发布会,而在于胡塞武装、伊朗、以色列、沙特乃至整个中东格局能否重新找回稳定的机制。
在这一片历史反复撕裂的土地上,从不缺和平协议,缺的是履行承诺的能力与背后的国际结构支撑。短暂的停火无法终结长期的冲突逻辑。红海此刻的平静,更像是一场台风前的压抑。特朗普或许赢得了媒体头条,却未能赢得持久和平的保证。这不是“战争终结者”的胜利,而是一次仓促外交的暂停键。而下一次的“开火”,或许会比这次更迅猛、更复杂,也更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