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结束了,最近官方给出的数据也颇为亮眼,全国出游人数高达三亿多,比去年同期增长6.5%,旅游收入高达1802.7亿元,看上消费者的信心已经在快速恢复,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但是深入分析却发现,背后却隐藏着消费的降级,总体消费虽然同比上升了不少,但人均消费相比过去反而却下降了,而且虽然出游的人数增加了,但“钱”并没有随之流动起来。

对此,有不少人表示疑惑,究竟是大家没钱了,还是有钱不愿意花呢?具体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01、表面的繁荣,背后却异常“冷清”

几乎每年的五一小长假,都会有很多人出游,今年也不例外,几乎所有城市的火车站景点都挤满了人。

在社交媒体上,“排队三小时,打卡三分钟”的段子屡见不鲜,然而,看似火爆的出行潮,带来的旅游收入并没有增长多少。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14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8%,达到了1802.7亿元。

但是简单算一笔账,就会发现,3.14亿人次创下的1802.7亿元总收入,也不过人均消费只用574.1元,相比2024年,甚至还下滑了近5%。



换句话来说,今年五一虽然出门的人多了,但是大家花钱的额度却减少了。核心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成本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大家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的消费都比较均衡。

但是今年的情况却不一样,今年五一期间,飞机票价、火车票价居高不下,很多热门线路早早售罄,旅客不得不“候补抢票”,即便抢到票,价格也比平时高出许多,一张从北京到成都的高铁票,节假日期间的票价甚至逼近千元。

与此同时,住宿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全国平均酒店价格比平时上涨了50%以上,而如果是在热门城市,一些连锁店的价格甚至突破了千元。

这些成本一旦高起,那么,出门游玩的人就只能在购物、娱乐、吃饭方面压缩开支,原本计划在当地吃一些特色美食,现在就变成了吃街边小吃,甚至买纪念品的人越来越少了。



第二,“特种兵式旅游”的越来越多

关于“特种兵式旅游”,你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其实说白了,就是指年轻人以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在短时间内打卡尽可能多的景点,

他们通常的旅游方式就是清晨出发,深夜回来,背着行囊徒步穿梭于景区,饭可以随便吃,住宿能省则省,

甚至有的人一天睡一两个小时,三天跑遍五个城市,这种方式看似热血澎湃,职责就是一种“穷游”,

而且当代年轻人选择这种方式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收入增长缓慢,房价居高不下,工作压力大,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应对各种养老等压力,每月工资到手之后能够用于支配的钱就变得非常少。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到了假期,也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为了也能让自己看看这个世界,满足心理需求,他们只能尽一切的办法将成本压缩到最低,

而且这种省钱式的出游方式同时也对旅游市场影响深远,毕竟,当代年轻人作为旅游消费的主力群体,不得不因工作压力收入拮据而改变消费观,逐步从大笔消费开始,变得低开支,旅游也开始从享受生活享受假期放松,变成了打卡任务,且不说这种方式究竟有没有意义,但不得不说,这种方式确实符合了当代很多年轻人的节奏。

而且从市场的反馈来看,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将会对中高端旅游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文旅消费,餐饮,民宿等行业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个节奏,甚至可能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第三,不是没钱,是不敢花

一季度的储蓄数据,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居民存款新增9.22万亿,而且近三年来,居民的存款一直保持着较为快速的上升趋势,按理来说,大家口袋里面有钱了,消费意识提升才对,

但为什么大家只爱储蓄,不爱消费呢?

其实说白了,当前的就业环境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很多人都担忧,毕业季面临失业的危机,甚至对未来收入稳定性预期不足,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即使每个月还领着工资,但消费就变得更加谨慎,更不敢贸然负债。

而且现在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中老年人更倾向于“物有所值”的消费方式,而年轻人则越来越看重精神体验与性价比,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房、车等大头的消费意愿下降,露营、地方节庆、茶文化等小众但精致的生活方式却在逐渐兴起。

所以,即使节假日也有消费券打折优惠等活动,但居民的消费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体现信心方面。

如果大家担心下个月会不会出现收入下降或者裁员,担心明年的房贷还能不能供得起,这种情况下,即使给足了优惠,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挥霍。



所以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居民收入,恢复消费者信心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经营效益提升,愿意贷款投资扩厂,让普通打工人相信以后的收入稳步增长,这样,即使不给补贴,不搞优惠,大家也敢花钱。也才能真正形成大家预期的经济良性循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