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翻到小学毕业照,盯着那个扎着歪马尾、总把校服扣子系错的小女孩,突然想问:“如果现在的我能回到10岁那天,该说些什么?”你以为会是“快去学奥数”或者“别和同桌吵架”?错了,我想先说的,是一句迟到的“对不起”。
第一句:“你害怕的那些事,没那么可怕”
2023年春天,我在上海见了作家麦家。他聊起写《人生海海》时,总在书桌前摆一张自己12岁的照片——那是他被父亲当众扇耳光、赌气跑出家的年纪。“我曾以为,那个躲在草垛里哭的男孩,是我这辈子的耻辱。”但现在他说:“后来才懂,正是那个害怕被看不起、害怕不被爱的小孩,教会了我什么是坚韧。”
你记得吗?三年级运动会跑800米,你因为摔倒在终点线前哭到喘不上气。当时老师说“没关系”,同学说“下次赢回来”,但没人告诉你:“你摔得膝盖渗血还爬起来跑完,已经比站在起点的人勇敢了十倍。”那些让你躲在被子里哭的“丢脸时刻”,后来都成了别人嘴里“你真能扛”的底气。
第二句:“你不需要当‘完美小孩’”
我的朋友阿琳,去年做了件特别酷的事——她给12岁的自己写了封信。信里没有“你要考重点初中”,而是说:“我知道你因为数学考78分躲在厕所哭,可你记得吗?那天你帮隔壁奶奶拎了三袋大米,她拉着你的手说‘这闺女心真善’;你给流浪猫搭了个纸房子,它后来每天蹲在你家窗台上等你。这些,比试卷上的分数珍贵多了。”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童年自我疗愈”:我们总以为要修正过去的错误,其实是要看见——那个因为不够乖、不够聪明而自我否定的小孩,才是最需要被拥抱的。就像阿琳现在常说的:“以前我总逼自己做‘别人家的孩子’,现在才懂,‘普通小孩’的可爱,恰恰在于会犯错、会害怕、会笨拙地爱人。”
第三句:“你现在的每一步,都在成为更好的大人”
去年回老家,我翻出小学日记本,最后一页歪歪扭扭写着:“我长大要当画家,给妈妈画全世界最漂亮的裙子。”现在的我是广告策划,虽然没成为画家,但去年母亲节,我用攒了三个月的奖金,带妈妈去定制了一条真丝裙——裙角绣着她最爱的玉兰花,和我小时候在纸上画的几乎一模一样。
这大概就是成长最温柔的地方:你以为走偏了的路,其实都在悄悄靠近初心。就像作家余华说的:“童年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视角。”我们回头看的,从来不是那个具体的小孩,而是自己如何带着他的眼睛、他的热情,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后,我想蹲下来,抱抱那个总把作业本忘在家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却一句话都不敢解释的小孩。我会说:“谢谢你啊,谢谢你在那么小的时候,就那么努力地活着。现在换我来告诉你——你很好,你值得被爱,你未来的每一步,都会因为今天的你,而走得更有底气。”
从今天开始,不妨也给小时候的自己写封信吧。不用写“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写“我看见你了”,写“你当时一定很难过吧”,写“现在的我,很感谢有你”。三年后的你,再翻开这封信,会明白:那些和过去的和解,从来不是为了原谅谁,而是为了让现在的自己,活得更轻盈、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