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主题为“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的媒体采风团深入石阡县,探寻贵州苔茶如何从深山走向世界。

在武陵山的环抱中,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如同一块碧绿的翡翠。这里67.8%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也造就了珍稀的“紫苔茶”——新梢泛着紫红色光泽的古老茶种。经权威机构检测,石阡苔茶EGCG含量高达11.21%,是普通茶叶的2-3倍,每一片嫩芽都凝聚着大山的精华。

海拔1100米的聚凤乡茶园里,晨露还未消散,采茶工人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茶园,更是这片土地的生态密码。”石阡县相关负责人黎明凝视着起伏的茶山说道。从育苗到采摘,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欧盟有机标准,确保每一片茶叶都纯净无瑕。正是这份坚持,让石阡苔茶成为大山馈赠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贵州石阡苔茶茶园。

随后,采风团走进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牟小虎的茶坊,氤氲茶香扑面而来。他独创的半萎凋工艺,保留了白茶的原始清香,也赋予其独特的醇厚韵味。

“品过我们老白茶的客人都说,可以尝出武陵山云雾的味道。”牟小虎师傅轻抚着茶青,眼中闪烁着自豪,“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我们的苔茶越陈越香。”如今,这份独特的茶香已随着高铁列车传遍大江南北,更成为中茶集团“山水中茶”系列的重要成员,每年带动上千吨的销量。

清晨的茶园里,村民王大姐手指翻飞,熟练地采摘着嫩芽。“以前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采茶一天能挣两百多。”她脸上绽放的笑容,比朝霞还要灿烂。这背后,是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新的“一块钱”分配模式,即每元收入中,两毛支付给农户,两毛用于管护,两毛投入加工,两毛用于包装,仅留两毛作为利润。这种共赢模式让70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聚凤乡209户增收,更辐射周边5个乡镇完成3万亩茶园改造,使亩产提升至2000斤。

“每到采茶季,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黎明动情地说。他们与贵州师范大学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茶叶附加值。“我们要让每一片茶叶都发挥用处,让茶农的腰包越来越鼓。”站在茶山之巅,望着连绵的绿色波浪,黎明感慨:“贵州好茶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金线把它们串起来。”现在石阡县正在打造的电商平台,就是这根串起珍珠的金线。

当采风团离开茶山,石阡苔茶的故事仍在续写。从武陵山云雾深处到世界的茶杯,这片绿叶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凝聚着茶农的匠心、企业的担当与乡村振兴的希望。聚凤乡茶园的每一缕茶香,终将化作乡村振兴的馥郁长歌,飘向更辽阔的远方。(图/文 张鑫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