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多样态”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振峰发布了《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2024年度报告》,会议现场正式发布了《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
报告中,他介绍了构建基础教育“学习研究”工作机制的时代背景与实施方案,梳理了全球未来学习研究的重大战略与重要行动,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学习探索的实践进展与亮点特色,并对未来学习的研究与发展提出期望。
2023年6月28日,上海市教委和宝山区人民政府共建成立“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那时ChatGPT才问世不久,当初,关于AI会不会替代教师的讨论好像还是一个离现实遥远的命题,我们有点隔岸观火的感觉。但是就这两年,星火、豆包、文心一言的陆续问世,尤其是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其对教育带来的颠覆性的挑战,让我们看到,未来学习范式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振峰
基础教育学研体系的建构与使命
大变局时代,教育生态亟待系统性重构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根本性转变,基础教育仍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与智能时代适配性不足,标准化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亟待突破,教师角色转型与专业能力升级仍需加速……这些矛盾的本质,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范式与智能时代学习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教育生态中仍存在“用过去的经验培养未来的学生”的悖论。当新世代学生作为“AI时代原住民”崛起时,他们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与价值追求已发生代际跃迁,而教育系统仍习惯于用统一的课程、固定的时空和单向的讲授来定义学习。这种割裂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流失,更可能削弱其应对复杂未来的核心能力。
如何让教育回归“人之为人”的本质,如何让学习成为点燃生命潜能、塑造终身竞争力的火种,已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时代之问”。
聚焦未来学习,助力基础教育破局与转型
聚焦学习者的学习,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共识。建设教育强国,上海需要先行先试,在人工智能时代,加快研究“人是怎么学习的”及“未来我们该怎么学”,才能在未来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搏得先机。
要解决上述难题,转变“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试点探索基础教育“学习研究”的工作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学研体系,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研中心”是学研体系建构的先行探索。
为此,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研中心”),试点探索基础教育“学研”工作机制,以学习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打造集“创新研究、应用推广、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以研究之力助力基础教育破局与转型,为基础教育未来学习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
七大实践场域,构建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体系
“未来学习”,既是“未来的学习”——探究未来社会和教育需要的学习范式,又是“学习向未来”——学习是为了未来。学习如何迎接未来?如何在与过去、当下的联结中创造未来?这里的“未来”,是方向和目标,也是素养与能力。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未来学习”研究的逻辑起点需要多维思考,其中包括学习的本质、学习者的需求、技术变革和未来社会的挑战,从这些基本点出发,才能构建起全面、系统的未来学习研究理论和实践体系。
学习是教育实现“人的发展”的核心过程与发生机制,学校是教育最基础、最核心的组织机构。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的七大实践场域,从学习样态到学校图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变革图谱,以未来学习样态的变革为起点,撬动六个实践场域的一系列变革。
在"未来课堂新结构"中和“未来环境新生态”中,探讨数字空间与具身空间(Embodied Space)的互构关系;
在“未来学习多样态”和“未来课程新形态”中,探索学习范式的变革带来课程形态的创新;
在"未来评价新模式"里,追问如何让数据回归育人本位;
而"未来教师新素养",则试图在技术洪流中重新锚定教育者的精神坐标。
这些探索或许尚显青涩,但我们坚信,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尝试,才能为后来者铺就通向理想教育的阶梯。
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的全球图景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习的研究探索与未来教育的战略布局,见证了教育本身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
世界各国未来学习与教育战略布局20年概览
2006年,距离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首次提出未来教育计划十年后,费城学区和微软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
2015年,印度启动“数字印度”战略,新加坡启动“智慧国2015”项目,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2017年,欧盟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社会峰会上提出了《欧洲教育区战略》,通过一体化、数字化和包容性改革,构建一个“无边界”的教育空间。
2018年欧盟又推出“未来教室实验室”项目,旨在通过空间重构、技术整合和技能培养,打造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生态。
2019年英国推出《教育技术战略》,启动“数字学校” 项目,推动教育现代化。
2021年,澳大利亚发布“数字经济战略2030”,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调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以培养适应未来数字社会的人才。
与此同时,新加坡和韩国的 “未来教室”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技术,营造出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空间。
日本从2016年提出“社会5.0”,2017年颁布《新学习指导要领》,2019年启动“GIGA学校构想”,2023年深化“超级高中”(SSH)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
在国内,2013年苏州市启动“未来教室”实验项目,2020年中国教育部发布《“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未来学校学习空间蓝皮书》,2024年国家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AI、大数据与教育深度融合。
这些行动展示了全球范围内对未来学习、未来教育的积极探索和递进趋势,从早期的未来学校、未来教室探索到国家战略制定,再到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最终指向个性化、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生态。
全球基础教育未来学习发展重要行动的年度回眸
2025年是《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实现包容和公平的全民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以下简称《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目标提出的10周年。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发布《未来契约》,涵盖56项具体行动承诺。
各国围绕资源调整、性别教育、幼小衔接、教育数字化、教师学生福祉、青少年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STEM教育等重要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加速实现教育2030目标。
关注以人为本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萨尔瓦多“我的新学校”计划,赞比亚的“教育增强计划”、突尼斯的多元教学方式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加坡推出《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将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提出建设AI支持、资源丰富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经合组织(OECD)于2024年8月19日发布《课程的灵活性和自主性》(A Curriculum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报告,该报告提出灵活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变革与教育伦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两份指南,美国“数字承诺”组织2024年发布了《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框架》,旨在提高全民数字素养。联合国大会于2024年3月通过了首个题为“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决议草案,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治理。同一时期,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指导文件等。
重视青少年生涯规划自主探索与教育指导。各国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生涯课程实践,通过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例如: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协会发布的《中学阶段的生涯探索:让学生走上成功之路》报告。又如:亚美尼亚在高中为学生提供为期15周、每周1小时的职业规划培训。瑞典发挥家校社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为中学生搭建线上职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平台。
推动STEM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例如:德国文教部提出引入“STEM友好学校”认证机制,韩国推动建设STEM校园与STEM合作学校,新加坡科学中心举办了人工智能STEM科技探索营。各国创新“STEM+”教育,包括加拿大的“E-STEM”(STEM+环境教育),美国等国家开展的“STEAM”(STEM+艺术教育),“AI-STEM”(STEM+人工智能教育),新加坡推出“STEM教育+太空教育”等。
同时,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关注师生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等,体现了“重构人本教育的未来”,与实现“包容、公平、高质量的教育”的仁川宣言精神。
我们见证了全球教育在大变局时代的飞速发展,也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
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的实践基础
学研中心针对上海基础教育年会组委会组织征集的“2024年度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优秀案例进行了汇总分析。
通过对进入复评的342个未来学习案例征集选题词条分析出的高频词,聚焦“学习研究”,关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践“项目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关注“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智能智慧”与“核心素养”。
通过对七个实践主题的案例进行分析,获得七个主题现有成果的关注领域、主要特征等实践基础。
未来学习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是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学科自适应学习,探索深度学习的新路径,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二是项目化学习、问题化学习为主的学习样态驱动学习变革与教学转型;三是人工智能构建学习新样态,包括“人机协同”的沉浸式学习,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体育、美育、心育,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生涯规划等。
未来课堂的实践案例分析:AI数字教师辅助真人教师的双师课堂,跨校共享的智慧同侪课堂,“双师”形式进行共同授课的跨学科课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课堂,以智能问答为原型的“教、学、评”一体化AI课堂等样态。
未来课程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是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二是实践导向的课程,包括各类劳动课程、学科实践类课程(如地理实践力课程)、“浸入式”职业体验课程等;三是个性化培育的课程,包括生涯教育课程、与高校衔接的创新人才贯通式培育课程体系等;四是“家校社”协同的课程,包括“馆校合作”课程等。
未来学习空间的实践案例分析:首先是数字技术给学习空间带来的变革,如各类数字学习空间,融媒体创作中心、数字科学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其次空间设计要为课程变革服务,比较凸显的是各类跨学科学习创客空间;第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链接的“第三空间”;第四是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空间及固定功能,可以灵活调整的学习空间。
未来学习评价的实践案例:一是对学生多维成长数据的长期跟踪与分析;二是以评价创新支持“教学评一体化”改革;三是以数智技术赋能循证评价的发展;四是关注多样态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未来教师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是关注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二是关注教师数字素养,包括借助智能平台与数据工具,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情分析中的技术应用效能,以及“人机协同”教学素养;三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循证教研,包括课堂循证、作业循证等。
未来学校的实践案例分析: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我国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进展,一是教育流程再造与育人生态重构;二是贯通制与协同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重构;四是数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学校建设。
2025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词
未来学习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行动,多样态未来学习也是一场关于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期待大家围绕“未来学习样态、未来课堂结构、未来课程形态、未来评价模式、未来学习空间、未来教师素养、未来学习图景”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形成更多的创新创造,也形成上海各区、长三角地区共研共享机制。
当元宇宙课堂与乡土实践基地共存,当算法推荐的学习路径与师徒制的手艺传承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人类对美好教育不变的追求。我们对于未来学习的探索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若它能引发更多教育者思考"未来学习究竟为何而变、向何处去",便已实现了它最大的价值。教育的未来,永远在下一段旅程中。让我们保持开放,保持期待,保持行动的热望。
新书推荐
《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
杨振峰 等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9.80元
978-7-5760-5928-1
2025年4月出版
根植理论,融合多重学科视角案例详实。
放眼全球教育实践紧跟时代,探寻未来学习变革。
迈进人工智能时代,只有加快研究“人是怎么学习的”以及“未来我们该怎么学”才能在未来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搏得先机。本书立足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未来学习研究与实践进展,针对“未来学习多样态、未来课堂新结构、未来课程新形态、未来环境新生态、未来评价新模式、未来教师新素养、未来学校新图景”七大领域,对其中的进化历程、发展趋势与实践样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学习研究提供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
制作:彭博
转载自:第一教育
关注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