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通降水量普遍偏少持续干燥的天气
让不少市民从“怕下雨”变成“盼雨来”
这两天全省多地抢抓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无锡
镇江人工增雨是什么原理想增就能增吗记者6日采访了市气象部门
为大家科普“人工增雨这些事”
人工增雨并非“凭空造雨”
“感觉这个春天的雨水太少了,每次降水也多为‘洒洒水’,南通能不能来点人工降雨呀?”此前,经常有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渴望多来点雨水浸润干燥的空气。从市气象台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年降水确实有点少。以南通站为例,1至4月份雨日13天,降水量66.4毫米,较常年偏少7成。其中,4月份雨日3天,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的日数4天,降水量仅有2.7毫米。降水较少、气温偏高,导致空气及土壤相对湿度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许多人口中的‘人工降雨’,其实准确说法应该是‘人工增雨’,毕竟气象部门也没办法‘凭空造雨’,只能通过科学手段‘锦上添花’。”市气象局服务与社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增雨是在有降水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手段”让雨下大点儿。比如通过地面作业装备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和盐粉等催化剂,促进小水滴快速集结形成大水滴,像“卤水点豆腐”一样,把云中的水汽“点化”成雨滴,促进小水滴快速集结形成大水滴,从而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工增雨的实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并不是“想增就能增”。市气象专家强调,一般来说,如果晴天或天上的云很薄,就不具备人工增雨的条件。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一般是大于两公里,而且云中要有充分的水汽循环和补充,如果云中具有较好的上升气流条件,则可以加速从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这样,气象部门通过人工催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目前,全市设有6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配备专业队伍。人工增雨主要是针对目标云系,选择合适时机,通过地面作业装备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每次作业前需要根据天气系统分析研判,选择合适作业区域,并严格在批准的空域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实施作业,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抢抓有利时机“催云化雨”
“这次我们选择一南一北两处作业点,也是希望能让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覆盖面更大一些。”5月4日晚,市气象部门作业人员分为3个作业小组,前往海门、海安两个作业点待命。
精准锁定作业窗口期离不开多方联动。等待期间,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依托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数据,实时监测云层厚度、水汽条件,作业小组则做好设备调试等一切准备工作。根据空域批准和天气条件情况,于5日凌晨4时和4时30分分别在海安和海门作业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
市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5月5日0时至14时,我市出现中雨、局部大雨,全市面雨量19.1毫米。全市最大降水量41.0毫米(海门三星镇德胜),主城区最大降水量29.4毫米(崇川区文峰街道),有效缓解了当前旱情。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俞慧娟 图片:市气象局提供
来源:南通日报
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