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花

李欣悦

你遇见过一朵白花吗?我确信见过最纯洁的白花,熟悉的“一曼”,童年时代便扎根心田的字眼,许是史书上寥寥的箴言入了目,或是被血色灯光下傲绝的替身晃了眼。只叹日月向来丝丝入扣,来不及叫人读懂这惊鸿一瞥所包含的意义便又匆匆退场。

当然了,我说的她,可不是养在深闺里自负而孱弱的白玫瑰——她当是圣洁的芍药,雪白裙裾翻飞,血脉里张扬着坚贞不屈的魂灵,扎根土地,生生不息。她胜得过惊涛拍岸雪沫飞溅的白,经得住压在人民身上深重苦难的悲,她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她如通红的铁烙在我们民族的血肉之上,百年后仍隐隐作痛,她是家喻户晓,我们的民族女英雄——赵一曼。



宜宾翠屏公园内赵一曼纪念馆(图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究竟是怎样奇绝的土壤才孕育出了这朵传奇的白花?许是命运垂怜,给了我一次寻找答案的机会,于是我揣着一颗景仰的心,踏上了这片英雄的故土——宜宾白花镇伯阳嘴。

今儿的阳光似也嗅到了喜悦滋味,格外明媚。大巴车晃悠悠驶在山间,方框之外流淌的是美丽的梯田、斑斓的山野、切糕似的红土。时值4月中旬,油菜花田里簇拥着翠绿的角果,这是数十天前彩金花团以短暂的花期孕育出的丰功伟绩,一场蓄谋已久、翘首盼来的惊喜。暖风欢快拨弄着碧色尖尖角,茸毛顺着风儿巨大的掌心舒展,仿佛一只大猫咪打了个哈欠,轻盈,温煦得不可思议。

山川如此可爱,一曼故居前雕像昂扬的姿态里也透出百年桢楠挺拔的生命力。谁又能想到,这片柔润的绿土上,曾藏着一个年轻人悲愤决绝的心?



《白山黑水—赵一曼》151.5cm×72cm 樊萍 作(图源:四川艺术网)

父母为她取字“淑宁”——一个寄予了长辈温和、朴素、情理之中的厚望,可是她们的女儿,李淑宁永远不可能守着这两个可怜的字眼像女人守着嫁衣那样乖乖地听从命运的裁决。她不要。她太早就学会了反抗。

这是起点,就像任何故事都会有一个开端,人生也不例外。追根溯源的道理不假,因为只要我们回头看看来时路,就会发现命运的结局往往在开头就已埋下了伏笔。那时她是小小的端女儿,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中,衣食无忧,备受宠爱,谈何有生存的困境?就是这样一个她,为反抗封建陋习——裹脚,敢直面家长权威的恐怖,甚至通过绝食以死相逼,毅然拿起柴刀斩碎现实的裹脚布、尖足鞋,这才保得自己一双足以走出国门的“天足”。而此时她年仅十岁。“十岁”——这样一个小孩子!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信仰占据了她本该童真稚嫩的心,又究竟是什么让她胆敢用生命作赌注?

我们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揣度这位女英雄传奇一生的起点——是的,我们大可以用一句溢美之词将小一曼供奉到高高的神座上,仿佛英雄是理所当然与生俱来,仿佛因为我们不是宁儿所以只用膜拜躯壳而不必担起承袭信仰的责任。可她是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她为国家,为信仰,为宁儿,也为自己负责。我们亦如是。



《抗日英雄赵一曼》 陈曼蓉 作(蓬州闲士摄于百年风采—巴蜀文史翰墨第八届诗书画印艺术展,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昂扬、决绝的反叛姿态绝非无根之木,性格决定命运也并非无稽之谈。从小如男儿教养出的性格,思想启迪导师郑佑之的引导,精神偶像秋瑾的鼓舞……家庭封建中的开明缝隙使受滋养的思想疯狂生长,伶俐大方的性格填满了她独立自信的精神底色,为她生平每一次漂亮的胜仗都铺好了基石,也守住了那些血淋淋的至暗时刻的精神底线。

所以有时我们看见一个人,其实看见的是一群人;我们读懂一个人的思想,其实是众人的心血结晶——同志、导师、先驱……教育不就是这样?或主动或被动,或直白或潜移默化,如刀刻般塑造着一个人的全部精神面貌。而提到“如何教育”,我想,“赵一曼”三字作答,足矣。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薄薄的信纸上,一位母亲剖出她最后的心,全部的赤诚,已呈在这里了——难道我们还能无耻地追问到底什么是教育吗?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书(蓬州闲士摄于天府家风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如今,新的火种在一曼中学播撒——这片红色土壤的教育温床,我看见砖石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砌成艺术的殿堂,白花在浮雕上舞蹈,鲁奖诗人谱写新的篇章,描摹英雄的影像。是希望,是自由,是信仰的力量在生长。

世界法西斯主义依旧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潜滋暗长,如果我们要做羔羊,就请继续将精致利己主义在虚无中安放。羔羊的世界不需要英雄,活生生的人被物化为符号,做成漂亮的摆件放在扑灰的角落展览,一边受吹捧一边被肆意践踏……意义被麻木消解,太多人做了事不关己的看客。我们的信仰又在何方?或许只有将英雄埋入骨血,或许只要人人都做自己人生中的平凡英雄,终会汇成强大的合力,踏破优绩主义高设的门槛,在风起云涌的今天闯出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一个赵一曼倒下去,千万个赵一曼站起来。”白花还在永远地开放,我看到白花小镇仍在钟灵毓秀之地孕育活生生的理想。一如我站在崭新的校园里,与一曼坚毅的眼神遥遥对望,还是一如既往的昂扬、自信,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抵挡。而我也相信我们的学生终会接续精神薪火,因为“教育圣地”就在这里——这所学校,的确容下了英雄的魂灵。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欣悦(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2024级1班)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