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忘初心

以“忠诚”“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他们,牢记使命

以“善战”“争先”谱写警营华章

他们,始终矗立在守护人民的最前沿

藏蓝为甲,警魂为刃

无论风雨险阻

始终以赤子之心书写平安答卷


榜样的力量

谢祥龙,中共党员,2015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双峰县公安局法制大队、交警大队工作,现任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一级警长,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嘉奖一次,曾获评2022年度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成绩突出个人、2024年全市公安机关春运交通安保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2015年初秋,他站在被烈日炙烤得发白的320国道上,颤抖的手紧紧地攥着摄像机,强烈的反光和惨烈的现场形成强烈的反差。那是谢祥龙参加工作的第三天,也是第一次面对特大亡人事故现场。破碎的挡风玻璃折射出七彩光斑,却照不亮家属灰败的面容。正是那个灼痛眼眶的下午,让谢祥龙真正读懂了警察肩章上金色盾牌的分量—那不仅是法律赋予的权责,更是万千家庭托付的生命之重。

事故中队的365天:在钢铁残骸中触摸生命余温

交警大队事故中队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烂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和半盒过期的藿香正气水。它们像一对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谢祥龙在1000多个日夜里的成长与挣扎。


记忆最深的是2017年冬夜的一场追尾事故。当谢祥龙从副驾驶室变形的工具箱里摸出一个胰岛素药瓶时,肇事司机蜷在警车后排嗫嚅:“警官,我真不是故意的…,下午血糖低了,就吃了块糖…”。监控录像里,他的货车在撞击前已有明显偏移轨迹,而病历本上“Ⅱ型糖尿病”的诊断日期,正是他连续跑车的第23天。谢祥龙突然意识到那些被法律条文标记为“过失”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普通人生活的褶皱。但交警坚持以误差小于1厘米的精度还原事故现场,不只是为责任认定书上的数据闭环,更是要让每个攸关生死的细节都能在法庭上开口说话。

法制大队的案卷长河:让公平正义彰显法律的温情

谢祥龙调任法制大队后,审核的数千本案卷逐渐改变了他的认知维度。还记得在审核一起看似简单的故意损毁财物的案件过程中,根据在案证据,行为人承认是自己的行为损坏了对方的私人财物,经鉴定损失为200多元,违法事实清楚。但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动机引起他的警觉。经走访和复核现场,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事人在相邻权受到侵害后,在多次反馈无果、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才自己拆除了阻挡自身通行和采光的挡板,但当事人在用螺丝刀拆除过程中,由于挡板和架设挡板的钢柱是焊接的,导致钢柱变形但可以恢复。后来综合案件的案发背景、行为人的违法方式以及造成的违法后果,作出了不予处罚的决定。

这个案件让他顿悟:公平正义不仅闪耀在定罪量刑的庄严时刻,更蛰伏在那些易被人忽略的细节里。就像交警指挥手势必须精确到45度角,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样需要严丝合缝的证据链作为容器。

一中队的日与夜:公路上的社会治理学

如今站在中心城区的公路上,制服反光条映着滚滚车流,恍若置身光的河流。

暴雨来袭,公路漫水,谢祥龙和同事蹚入齐腰的水流中只为疏通堵塞的排水口。雨雪冰冻天气来临,他们迎冰而上,只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年前春运执勤,遇到过年归家途中高热的儿童,他拉响警报争分夺秒、一路狂奔与时间赛跑。这些镶嵌在琐碎日常里的温暖切片,拼成了新时代交警的立体画像:他和同事们既是道路安全的工程师,用标尺和法律构建秩序;也是社会治理的针灸师,在痛点处精准施治。当他把占道经营的面包车引导至临时疏导点,当醉酒乘客的手机通过代驾司机物归原主,执法的刚性边界与服务的柔性触角正在柏油路面上生长出新的可能。


十年从警路,从事故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到行政复议听证会上的法理思辨,从暴雨中为抛锚客车摆放反光锥桶到为临盆产妇开辟绿色通道,谢祥龙愈发清晰警察这个职业的终极命题:交警既是道路安全的技术官,更是人间秩序的温度计。那些在出警记录本上简化为编号的案件,在某个家庭的时空维度里,永远是改变命运走向的坐标点。正如交通信号灯红绿交替的韵律,交警的使命就是在法理与情理的光谱间,校准守护的精度,让每个在路上的人,都能平安抵达自己的春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