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已过,大家出门旅行了吗?带娃出游,有人认为,“玩就是学”,沙滩、游乐场、水上乐园才是孩子的天堂;也有人觉得,既然花了钱和时间,不让孩子学点东西总觉得亏了。是让孩子尽情撒欢儿开心就好的“纯玩派”更受欢迎,还是主张把每一段行程都变成学习机会的“任务派”得人心?结果有点意想不到。



我爸妈带我出去玩都是纯玩,我奶奶就喜欢出门前跟我说乖孙回来写篇日记,我那一整天都玩不好。看着小鸟、小树变成日记里的一个个字躺进我的本子,我还得想着怎么摆放他们让我奶奶满意,我一点都不想出门了。@你家魔丸

我想起了上次我舅妈跟我吐槽我弟弟:都带他去浙大逛了一圈了,学习还这么不端正。我憋笑差点憋不住。如果去浙大逛一圈可以变成学霸,我愿意天天顶着太阳去一下。@懒洋洋大王

想起我小学二年级因为周记被语文老师当着全班面点名批评而大哭的事。她说我文不对题,明明标题是去武汉看樱花,结果内容却是第一次坐高铁的经历……十几年了,现在我终于知道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写了:我妈难得带我去武汉大学看樱花,带我去看黄鹤楼,我觉得我一定要写点什么与此相关的东西才对得起这次旅游,但是实际上我根本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所有关于樱花的回忆都是通过照片想起来的,我甚至都忘了黄鹤楼长什么样了,只记得我第一次搭高铁看啥都新鲜,记得我在武汉吃了鸭脖,第一次连壳吃虾,以及在高铁回程的时候向邻座炫耀我十五块钱一支买的“黄鹤楼状元笔”……突然反应过来我的标题是樱花,于是只能在写到最后时像是突然想起来一样干巴巴地写一句“樱花真好看啊”。 @foxa_


现在回忆四岁的旅游经历,我只记得跟着爹妈曾经去过什么地方,还有被强制性拉来拍照,很不开心。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四岁一个人在家里的院子里画风景、研究花草果木、捏橡皮泥、和爸爸妈妈躺在凉亭发呆的经历,这些是我二十年了仍然最向往怀念的记忆。 @一只大智障

上周刚去了华东,遇到的九成小孩子其实根本看不进也看不懂那些人文景点,又热又累求着家长走,想吃冰淇淋家长还不敢给孩子多吃,看着都累。博物馆很多家长自己都没看明白还指望孩子看懂,小孩逛园林最大的追求就是看鱼,何必大老远跑这里来看,也就狮子林的假山小孩爱玩。感觉这些地方等十几岁学了古诗词,了解一点历史再来更合适。我自己小学来过也没什么印象,现在快三十了再来感觉有意思多了。小孩子看看自然风光,安排点娱乐性项目,行程不要太累比较好。@二向箔929Hz


很多家长所理解的“世面”,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其中一面。坐飞机、吃高级餐厅、出国旅游是见世面,放牛、插秧、捉泥鳅何尝不是见世面。 @Savika


我是“纯玩派”爸妈,我就信奉“快乐至上”。平时孩子在学校已经够辛苦了,假期就应该彻底放松。与其逼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写游记,不如去海边挖沙子、去游乐场疯跑一天,或者干脆在酒店里躺着看动画片。我就问你,谁工作那么久了,不想放松?放松的时候你最想干啥?是不是想啥轻松干啥?想干啥就干啥?别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管着我?哪怕我就躺床上刷个手机、吃个雪糕,那对我来说都是没压力、有意义的休息。旅行的意义在于陪伴和放松,而不是完成任务。有了KPI你让我吃山珍海味我都觉得不香。@布吉岛上的妮妲耶

我家女儿2岁多就开始旅游,每年最少两次,我带她旅游会问她想玩什么?比如她说想看大海,我就带她去三亚住了一周,天天睡醒了去海边玩水、堆城堡,一切以孩子的作息为主。这次说想去游乐场,我准备带她去迪士尼玩两天。以孩子为中心的旅游才是带孩子旅游。她现在快4岁了,目前来说我从来不带她去什么景点,我觉得旅游目标得看小朋友的年龄来定,名胜古迹、博物馆什么的大一点再说吧。@哥谭市阿卡姆院长


你以为孩子喜欢去景点吗?错了,孩子更喜欢细微的感受。有人又说因为没钱,更错了,还是你不会陪孩子玩,带着孩子抓一下午蝌蚪,他都会很高兴。不要说我纸上谈兵,去年暑假我带四岁女儿去南京,在钟山上抓虫子,去海底世界玩,大人不以为意的东西,但是女儿很喜欢,回来后很久都念念不忘! @西北精神病研究院



我喜欢“任务式”旅行,因为这样更有成就感。不然稀里糊涂去玩,我也不知道看的都是些啥,只要方法得当,“任务”也可以变成一种乐趣。像我妈,她没结婚前就喜欢出门前做攻略,后来有了我,这个活就交给我了,在确定旅行目的地时,我们俩就经过多番调研,定好之后,我会选几个地方,每个地方要去看什么、干什么、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算玩爽了……这些都是我的任务,我跟我妈都觉得特别有趣,我爸就无所谓,你让他在酒店躺一天他也高兴。最关键的是,每次假期结束,经常会有作业,是关于假期游记的,我根本不愁,甚至有点写不下,老师总是会表扬我写得好。 @没见过吧什么呀

旅游可以和手帐结合,记录下来,可以记录自己思考得到的东西、见闻和感受,搭配照片,很有趣的回忆,还可以和父母一起动手,这样就不是枯燥的旅游总结了。@小桃子


如果每次旅行都只是单纯的娱乐,可能会错失一些增长见识的机会。比如,孩子去了故宫,却只顾着吃冰淇淋,没记住什么历史知识,这多少有点可惜 。 @AK78

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去探讨当地不同人文、环境的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可能比单纯为了旅游而旅游更好。@tie_wei


作为“任务派”爸妈,我希望每一次旅行都能够有它自己的意义。既然怎么都是玩,那何不提前做好详细的攻略,规划好每天的行程?并且,要求孩子在旅途中完成一些任务,比如拍照记录、写游记、甚至学习相关背景知识,也会让此次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印象更加深刻。我的亲身体验是,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很“功利”,但对于上了学的孩子来说,真的很能让他们玩得更开心。通过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会更加深刻。比如,在敦煌莫高窟欣赏壁画,比课本上的图片直观得多;在兵马俑前听讲解,比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有趣得多。很多人总说孩子喜欢玩游戏,那游戏里的任务不是和我给孩子安排的旅行任务差不多吗?我只不过把他们变成了现实,孩子玩得更开心了啊!当然任务不能安排得太满,旅行比上学还累就没人会喜欢了。 @1

我的初衷其实是亲子陪伴,在家的时候我忍不住看手机,因为我觉得陪她玩无聊,而且在家孩子特闹腾,一出来旅游秒乖。一岁不到我就带她各地游,两岁以前的确实记不住。现在五六岁,能指着地图说去过哪里,下一站想去哪。虽然也喜欢沙子海滩,但是去了人文景点也是好奇地瞪大眼睛一股脑地问小问题,有的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而且自己回家后还要复盘。她还会把一个城市绘本里的景点全说出来让我带她去看实物,我感觉对思维确实有帮助。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我家孩子出来玩确实是享受不是遭罪,我自己也乐在其中,所以还是要看自身情况。 @蹦兴仁~jing

带孩子旅行是需要有规划的,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漫无目的就叫“瞎逛”吧@奶爸也爱读书

小学三年级之后,我儿子想去哪,他自己做决定,但是条件是提前做准备,比如去年他说想去西安看兵马俑,那一年的时间内,读完关于兵马俑考古知识的书籍和秦始皇人物传记,以及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看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今年才带他去,一路上和导游相谈甚欢!行万里路之前,必先读万卷书。 @下桃儿




我姐家孩子4岁以前,我也带他去过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可是哪怕是相对不死板的动物博物馆,他进去也是闹着要出来,问他为什么,他说害怕大熊标本,我也是醉了。后来我就长记性了,到了我有孩子的时候,我就干脆哪里开心带他玩哪里,小孩的要求真的很低,每次我问他想去哪,他说出来的都是家门口的公园,带他去了,他也真的玩得很开心。外加偶尔的远途旅行,我就带他找个带沙滩的酒店一待,他开心我也轻松。再到后来他长大了一点,就开始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慢慢识字的他会去念山上一些牌子上的字,逐渐就过渡到出门开始做点攻略,再不济也在现场临时用手机查,他自己就带着任务去游览了。到现在,他上了五年级,自己喜欢去博物馆这类地方,游览时他几乎成了我的小外挂,平时看书的知识全用上了,看到哪里就给我讲解到哪里。所以我觉得,无论什么类型的出游,主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人意愿,父母只是做个辅助工作,决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无论哪一种,孩子都不会喜欢。@冰冰你小姨

不管哪一派,我一般都不太喜欢带孩子去那种吃吃喝喝的商业景点,没意思。我带儿子去新疆,走沙漠公路,看山川湖泊,他作文里就会写在沙漠里激动地流鼻血的情景。带他去禾木夜里拍星河,给他讲解那些恒星和行星的故事,作文他会写到宇宙里人类会是最独孤的存在吗?我喜欢看艺术展,他跟我会有不同的思维碰撞,去博物馆,他尤其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感兴趣。以后还会带他去国外看一些文化发源地,体验风土人情。其实旅游尤其是你对这个事物有着一些深刻的认识后再去会更有意义。 @Jessie陈

重要的是带孩子参与到旅游过程中,选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带哪些行李(要他自己列自己的行李)、预设旅游过程中会遇到的突发情况或者小问题并询问他应该怎么解决,带他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让他感受不同的烹饪方式或者口味,鼓励孩子帮一家人去酒店前台办理入住和退房、去景点购票,提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第二天的路线,鼓励他自查这些景点背后的旅游知识,第二天去现场可以提一些小问题互动,要让小孩参与进来,锻炼他的社交能力、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家长言传身教,把他当小大人对待,而非成为一个挂件。多出去几次,你就会肉眼见到小朋友的成长。 @最烦恋爱脑

每次带孩子去旅游,都会去所在城市的博物馆。陕博、扬州双博馆、大运河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故宫、军博、开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虽然她未必能全部看懂,但是即使只是多看一眼文物、多学一句话、多一份对博物馆的热爱,我觉得就够了!带她去博物馆也不完全是希望她学习,更多的是我自己也喜欢。@阿白

带孩子旅游,很大程度上,不要去想着“我要教育孩子”。比如说:不要想着去一个地方,带他看什么景点、告诉他什么人文故事,你就想我是带孩子去开心的。他们玩得开心,玩得乐意,就行了。 @不睡觉

去年,我带孩子去厦门,我定好了计划,去厦门大学、南普陀寺,我攻略做好了,景点介绍也想好了。结果我家两个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去海边玩沙子、玩水,宁愿去市区逛街、去游乐园。至于见世面,我家孩子去年以前没坐过高铁,没坐过火车,去年带他们去体验了一下,让他们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了。至于其它的世面,我也很直观地和孩子讲:你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长大有机会,你们可以自己去体验更多的。像是你们想乘飞机,可以啊,好好学习,以后赚钱自己去。我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哪都没机会去,现在工作了,有机会了,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可以,你们也可以努力,长大后你们也可以。@火焱燚999

不必刻意追求旅行对孩子的教育意义,目标就是放松、休闲、认识世界。但是旅游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对孩子一定是有多多少少的潜在影响的。@熊熊不息

去博物馆我觉得家长才应该做好功课。我一直都带小孩看古建,逛博物馆,用我现学现用的知识跟她讲,直到有一天在山西看古建,小孩对我说:“爸爸我看了有点想哭”,我觉得之前的功课没白做、白看。 @余乐


我觉得“纯玩派”和“任务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聪明的爸妈懂得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性格,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低龄段的孩子更适合“纯玩派”。他们的注意力有限,过多的任务只会让他们感到疲惫。此时,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灌输知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尝试“任务派”。比如,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先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让他带着问题去看展览;或者鼓励他用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展品,回来再一起讨论。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持趣味性,又能学到东西。同时,家长也要学会适度放手。不要把所有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留出一些空白时间,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毕竟,旅行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中的陪伴和感受。@hihi


亲子出游 “纯玩派”与“任务派”的选择,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与亲子需求的碰撞。前者深谙“松弛感”对孩子的重要性,用绝对的放松消解学业压力,后者则希望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成长养分。只不过,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过于追求“纯玩”,可能错失旅途中自然渗透知识的良机;而过度强调“任务”,又易让孩子疲于应付,反而失去探索兴趣。理想的亲子出游,可以是在尊重孩子自身成长规律和出游偏好的前提下,“快乐”与“收获”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你的选择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你们一家人共同的需求。下次计划亲子出行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次旅行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放松身心,还是为了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问问孩子:你想要怎样度过这个假期?

你是“纯玩派”还是“任务派”?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