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档案

郭东妮,湖南省劳动模范、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95后青年工程师,主攻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是行业新锐力量。她牵头制订《智能视觉验布系统团体标准》,参与重大装备研制的2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通过验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创新项目,曾获评“湖湘工匠”、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

劳模感言

“我们既要专注实验室核心技术突破,更要扎根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郭东妮

“这份荣誉让我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在智能制造一线获评省劳模称号,这是对我和团队多年来扎根工业现场、潜心技术攻关的最大肯定。”近日,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郭东妮作为新生代工程师代表,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这位95后青年工程师,2017年从吉林长春考入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便与三湘大地结下不解之缘。研一期间进入中南智能实习,毕业后毅然选择留湘发展,投身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浪潮。

工作现场的郭东妮总是身着朴素工装,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日复一日地攻坚技术难题。

作为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生代工程师,郭东妮始终在思考: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又该如何传承?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精彩答卷。在参与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时,郭东妮发现传统纺织行业依赖人工检测布匹瑕疵,存在效率低、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为助力行业智能化升级,她带领一支由硕士组成的“娘子军”主动请缨,远赴安徽滁州纺织厂开展技术攻关。团队扎根生产一线持续奋战半年之久。盛夏时节,车间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

“我们需要先建立基础样本库,收集各类布匹瑕疵数据形成大数据基础,才能开展后续算法研发。为确保检测精度,团队成员连续数月坚守岗位,采集了数万组数据,只为把系统做得更精准、更可靠。”郭东妮回忆。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匹瑕疵智能检测系统,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了工人的双眼。这项技术已在全国50多条生产线推广应用,误检率低于0.1%,市场份额超50%,半年内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成功打造了纺织智能技术服务的“湖南样板”。

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更多青年技术人才成长为新时代的产业工匠,郭东妮牵头创建了“90后”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她常对团队成员强调,践行劳模精神要做到两点:一要“沉得下去”,深入铸造车间、纺织厂等生产一线发现问题;二要“顶得上来”,面对“卡脖子”技术敢于攻坚克难。

秉持这一坚定信念,工作室在默默耕耘中结出累累硕果,将“冷板凳”坐出了“热效应”。截至目前,郭东妮带领团队通过“项目练兵”模式,以青年骨干牵头攻关,已累计破解10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超1.1亿元。其参与的两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均通过院士专家组验收,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创新成果实现国产化替代。

国之重器需要战略装备支撑,智能制造则是重要保障手段。近年来,企业持续深耕军工、航空航天领域,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郭东妮深知,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实干方能致远。她再次主动请缨,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绚烂多彩的青春印记镌刻在“大国重器”的锻造之路上。

回顾AI验布机研发历程,为将误检率控制在0.1%以下,团队进行了上千次算法迭代;在制定智能视觉验布标准时,走访全国数十家纺织企业采集数据。在郭东妮看来,这种追求极致的执着,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广阔的产业舞台上,郭东妮奋斗的身影是无数青年工匠的缩影。2024年,她相继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和湖湘工匠。这让她倍感振奋。“在中南智能,像我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还有很多,我们正在技术工匠的平凡岗位上掀起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热潮。”作为省劳模,她深感技艺传承的责任重大,表示要以匠心筑梦,以创新立业,助力更多青年技术人才成长为新时代的产业栋梁。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申文珍 实习生 覃琴)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