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内,研发人员正在为新产品做实验。这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一季度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18.9%,不仅实现了销量突破,更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产品矩阵正在实现质的飞跃。”公司副总经理吴峰说,今年以来已相继推出蜀山系列低温量子测控芯片、岷山系列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等创新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成都高新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天府绛溪实验室里,时空AI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张德栋和团队正在忙碌着,他们研发的全球首款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即将于今年10月投产。


“未来科技城片区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了0-1、1-10、10-N相互衔接的空间形态布局以及相互支撑的产业结构布局,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天府绛溪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杨建宇说。

高能级创新平台

是资源耦合互动的集聚地,

也是颠覆性成果诞生的“高产区”。

成都高新区通过深入开展

“立园满园”行动,

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

与产业园区结对共促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引擎。

2024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了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68个,占全省的25%;成功打造了7家战略创新平台,取得了81项原创性成果。

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

在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的无人泊车测试场,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AVP自动泊车技术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下个月,该技术将正式落地。


▲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

“公司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高新发展投资5600万元B轮融资,他们还提供了铁像寺水街、盈创动力停车场的关键场景支持。”公司创始人陈诚说。如今,宜泊科技已拿下60余项国家专利,并在成都建成全国首个区域级AVP无人泊车示范场景。

博恩思研制的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跨越5000公里,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沃飞长空首款自研AE200验证机完成了全倾转验证飞行,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中科奥格六基因编辑猪肾脏助力完成亚洲首例猪肾活体移植……在成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创大潮中“站上C位”。

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学研合作,开展“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核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

中试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走进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从LTPS(低温多晶硅)驱动背板、巨量转移、封装到模组全覆盖的Micro-LED中试线,公司目前正在进行Micro-LED研发相关工作。3公里外,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实现量产,已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135英寸P0.7 TFT基Micro-LED商用显示屏。


▲辰显光电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实现量产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中试平台为科创新品量产装上了“加速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成都高新区于2023年1月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宣布将打造目标规模20亿元的“中试基金”,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量产快速转化。

“我们正通过构建‘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72个中试平台,覆盖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经平台服务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百亿元。

▶ 来源 | 成都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