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一个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的年轻人,以一己之力搅乱了美国政府的 “局”,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人物。
他本是美国国安局的天才特工,却因曝光 “棱镜计划”,成为了美国政府眼中的 “最大泄密者”。
面对全球追捕,斯诺登的逃亡之路堪比好莱坞大片,曲折离奇到让人瞠目结舌。
那么,斯诺登到底是怎么从弹丸之地香港,逃到俄罗斯的?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现在的生活又过得如何呢?
从高薪技术员到"叛国者"
在做出泄密决定前,斯诺登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他出生于 1983 年,家庭背景相当出色,爷爷是海岸警卫队少将,父亲是海岸警卫队军官,母亲是地方法院法官,姐姐是华盛顿司法中心律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斯诺登从小就对国家事务充满热情,渴望为国家效力。2004 年,他加入了美国陆军,却因训练时跌断双腿,无奈退役。
之后,他凭借扎实的网络知识和出色的电脑技能,顺利进入国安局,从一个小保安逐步晋升,并最终成为了能接触到核心机密的技术分析员。
那么,这个引发轩然大波的 “棱镜计划” 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它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自 2007 年起实施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主要通过接入微软、谷歌、苹果等 9 家国际网络巨头的服务器,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通信进行深度监控。
美国政府借此获取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电子邮件、通话、照片、文件传输等各种信息,简直是无孔不入。
美国政府打着 “反恐” 的旗号,肆意践踏民众的隐私和自由,这一行为无疑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
2013 年,斯诺登在香港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了 “棱镜计划” 的相关文件,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
各国纷纷对美国的行为表示谴责,美国政府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斯诺登深知自己的举动会让美国政府对他恨之入骨,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2013 年 5 月 20 日,斯诺登以治疗癫痫病为由请假,放弃了年薪 20 万美元的高薪工作,带着 4 台存有大量机密文件的笔记本电脑,从夏威夷檀香山国际机场悄然飞往中国香港 。
他选择香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着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和独立的司法体系,这能为他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另一方面,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氛围,也便于他与国际媒体取得联系,从而将 “棱镜计划” 的秘密公之于众。
到了香港,斯诺登先住进了九龙的美利亚酒店。
在这里,他通过加密通讯方式,联系上了英国《卫报》的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在港记者。
几天密集会面后,斯诺登向他们交出了上千份NSA机密文件,详细揭露了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棱镜计划"等秘密项目,监控全球网络和通信活动的。
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在全球进行了多达 6.1 万次的渗透行动,监控目标不仅有南非、土耳其等盟国,还包括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的数百个个人及机构也未能幸免。
消息一经发出,举世震撼。
美国政府立马急了,2013年6月21日就以违反《间谍法》和窃取政府财产的罪名对斯诺登提出正式指控,还撤销了他的护照。
一时间,斯诺登成了全球"通缉犯",处境十万火急。
在香港的惊险日子
随着美国政府对斯诺登追捕力度的不断加大,香港的街头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猎场,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危险。
为了躲避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和可能的跟踪者,斯诺登乔装打扮,频繁更换住所。
有时,他会突然改变行走路线,走进一家拥挤的商场,在人群中迅速消失,然后从另一个出口离开;
有时,他会混入地铁站的人群中,在列车即将关门的那一刻,迅速跳上车,让跟踪者措手不及。
在香港的日子里,斯诺登不敢使用任何可能暴露自己身份的物品,他甚至不敢使用信用卡,只能用现金支付一切费用。
他与外界的联系也极为谨慎,只通过加密通讯方式与信任的人沟通。
为了确保安全,他还经常更换住所,有时一天之内要换好几次。在律师罗伯特·蒂博的建议下,他还在难民区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有一次,斯诺登正在与律师会面,商讨下一步的计划。突然,他接到消息,美国特工已经得知他们的会面地点,正在赶来的路上。
斯诺登和律师立刻起身,迅速离开了房间。
他们没有乘坐电梯,而是沿着楼梯飞奔而下。在楼梯间里,他们听到了特工们急促的脚步声从上面传来。斯诺登和律师加快了脚步,终于在特工们到达之前,从大楼的侧门逃脱。
这些惊险的经历,只是斯诺登在香港躲避追捕的冰山一角。
在那段日子里,他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与危险擦肩而过。
在香港的日子,虽然惊险,但斯诺登至少还有些许自由和希望。
然而,随着美国政府不断向香港施压,要求引渡他,斯诺登意识到香港也不再是安全的避风港。
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个新的庇护所,否则一旦落入美国政府手中,等待他的将是漫长的牢狱之灾,甚至可能是死亡。
斯诺登开始向多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他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敢于挑战美国权威的国家身上。
他向冰岛、厄瓜多尔、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21 个国家发出了避难请求 ,言辞恳切地阐述了自己的处境以及美国政府的恶劣行径,希望这些国家能够给予他一个容身之所。
他在申请信中写道:“我揭露美国政府的监控行为,是为了捍卫人类的隐私和自由,我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贵国能够伸出援手,帮助我摆脱美国政府的迫害。”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波兰直接拒绝,说申请不符合法律程序;巴西外交部压根儿就不回应;德国和印度干脆一口回绝;奥地利、厄瓜多尔、芬兰、挪威等国则表示,必须人在当地才能申请。
这些国家为啥这么怂?怕得罪美国呗!
美国政府放话,谁敢收留斯诺登,美国就跟谁急。
全球外交施压,经济制裁,情报共享停止,这些招数足以让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
格林沃尔德后来爆料说,德国副总理西格玛·加布里尔透露,美国政府威胁说,如果德国给斯诺登庇护或安排他前往德国,就停止共享情报。这压力确实够大的!
一时间,斯诺登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全球几乎所有大国都不敢公开站出来帮他,一时间,斯诺登陷入了绝望之中:“我本以为会有更多的国家站出来,支持正义,反对美国政府的霸权行径,但现实却让我失望透顶。难道在强大的美国面前,正义就如此不堪一击吗?”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伸出了援手——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转机出现
阿桑奇与斯诺登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曾曝光过大量美国政府的机密文件,包括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内幕,以及美国外交电报等,这些曝光行动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对他恨之入骨。
阿桑奇也因此遭到美国政府的追杀,被迫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寻求庇护,一躲就是数年。
当阿桑奇得知斯诺登的遭遇后,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他深知斯诺登所面临的危险,也明白他为了揭露真相所付出的代价。
出于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和对美国政府的不满,阿桑奇决定向斯诺登伸出援手。
6月初,当全球媒体和情报机构都在满世界找斯诺登时,阿桑奇通过加密通讯与他取得了联系,之后立马派出得力助手萨拉·哈里森前往香港,协助斯诺登逃亡。
哈里森是阿桑奇的亲密同事,也是维基解密的法律和编辑团队核心成员。
阿桑奇对斯诺登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后来他公开承认维基解密支付了斯诺登在香港的住宿费和离境机票),还搭建了一整套逃亡网络。
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为斯诺登弄到了一份紧急旅行证件。
此外,他还给斯诺登出谋划策,建议他先去俄罗斯,再转机到南美。
为啥选择俄罗斯?因为俄罗斯足够强大,能抵抗美国的压力,而且没有和美国签署引渡条约。
在阿桑奇的协调下,维基解密团队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逃亡路线:香港—莫斯科—哈瓦那—基多(厄瓜多尔首都)。
阿桑奇甚至还考虑过让斯诺登搭乘某个南美国家总统的专机离开俄罗斯。
正是有了维基解密的帮助,斯诺登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继续逃亡的勇气和资源。
惊险转机,成功飞往俄罗斯
2013 年 6 月 23 日,这是一个让斯诺登终生难忘的日子。他乔装打扮,戴着帽子、墨镜和口罩,将自己的面容隐藏得严严实实。
他小心翼翼地来到香港国际机场,每走一步都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生怕被美国特工发现。
他的心跳急速加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但他强忍着内心的恐惧,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
在办理登机手续时,斯诺登的手微微颤抖着,他担心工作人员会发现他的真实身份。
然而,幸运的是,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终于,斯诺登登上了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的 SU213 航班,这架飞机将载着他飞向俄罗斯,飞向那充满未知的新生活。
飞机缓缓起飞,离开地面的那一刻,斯诺登的心情无比复杂,有紧张、有兴奋、也有一丝不安。
他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香港,心中默默祈祷着自己能够顺利抵达俄罗斯,摆脱美国政府的追捕。
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轻易放过他。
在斯诺登登上飞机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得知了他的行踪。他们立即采取行动,试图阻止飞机降落俄罗斯。
美国政府向俄罗斯施压,要求他们拒绝斯诺登入境,并将他引渡回美国。
同时,美国特工也在飞机降落前,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与俄罗斯方面沟通,希望能够在飞机降落后将斯诺登抓捕。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斯诺登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抵达俄罗斯,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终于,经过漫长的飞行,飞机缓缓降落在俄罗斯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
斯诺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本计划在莫斯科短暂转机,继续飞往哈瓦那,再去厄瓜多尔。
没想到,美国政府却来了一招阴的——直接取消了他的护照!
没了有效护照,斯诺登哪儿也去不了。俄罗斯当局不让他入境(因为没有有效证件),其他国家也不接收他。就这样,他被迫滞留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过境区,进退两难。
就这样,斯诺登在机场过境区滞留了整整39天!
俄罗斯的新生活
经过39天的机场滞留,2013年8月1日,俄罗斯终于给了斯诺登一年的临时庇护,让他离开了机场。
俄罗斯为啥收留他?普京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俄方本不想卷入这事,怕恶化与美国的关系。
但既然斯诺登已经到了莫斯科,且美国把他堵在了那里,俄罗斯也只能做出人道主义决定。
斯诺登初到俄罗斯时,生活并不好过。他几乎没钱,只能靠比特币捐款度日。但很快,他开始适应新环境。
据他的俄罗斯律师库切列纳透露,斯诺登找到了一份网站维护工作,经济上逐渐独立。
更重要的是,他在莫斯科找到了爱情。
斯诺登的女友林赛·米尔斯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来到俄罗斯与他团聚。2017年,他们在莫斯科秘密结婚。如今,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两个儿子,都出生在俄罗斯。
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2014年,他获得了三年期居留许可;2020年,俄罗斯给了他永久居留权;2022年9月,普京签署法令,授予斯诺登俄罗斯公民身份。当年12月1日,斯诺登宣誓效忠俄罗斯并获得了俄罗斯护照。
斯诺登如今在俄罗斯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担任自由媒体基金会董事,通过会议参加世界各地的活动,继续为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发声。
结语
英雄还是叛徒?12年过去了,关于斯诺登的争论一直还在持续着。
但说实话,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调,本身就跟斯诺登揭露的灰色地带一样可笑。
斯诺登不是圣人,也不是恶魔,而是数字时代最大的"炸弹客"。他炸开了权力的黑匣子,让我们看清了隐藏在友好界面背后的监控现实。
就像你深夜闯进厨房,突然开灯发现一群蟑螂在狂欢。
这些"蟑螂"——政府的秘密监控项目——本该在黑暗中滋生蔓延,却被斯诺登的聚光灯照了个正着。
我最欣赏斯诺登的是什么?是他敢想敢干的勇气。
说实话,咱们大多数人连对公司的不满都不敢说,怕丢饭碗。而斯诺登呢?他放弃了20万美元年薪、夏威夷的舒适生活,搭上自由和未来,就为了告诉世界一个他认为的真相。
光这份魄力,就让人佩服得不行。
站在2025年回望这段历史,斯诺登的行动已经改变了世界。
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自由法案》,限制了政府的监控权力;公民隐私保护意识空前提高;科技公司开始重视端到端加密和数据保护——这些改变都跟斯诺登有直接关系。
斯诺登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隐私绝不是"我没做坏事,所以不怕监控"那么简单。
隐私是个体尊严的底线,是公民抵抗权力滥用的最后防线。
就像斯诺登说的:"隐私不是关于隐藏坏事,而是关于保护重要的事。"
无论你怎么看斯诺登,他的逃亡传奇都提醒着我们:一个人,哪怕是最普通的技术员,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也能撼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机构。
我想,几十年后的历史教科书,斯诺登会有自己的一页。
那时候,人们可能不会纠结于他是英雄还是叛徒,而会把他看作数字时代的一个转折点——那个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谁在看着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