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琢磨了好久。

为了鼓励俩孩子挑战自己,我给他们报了腾讯举办的“小程序挑战赛”。

这个比赛挺特别的——孩子可以借助AI工具,自由地设计和开发自己的小程序。


在AI的帮助下,懂编程的孩子可以直接开发小程序。

你可以想象一下,小学生就能做出一个像“点餐系统”或“闹钟提醒”这样的功能型小程序,那种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是别的比赛给不了的。

我不光想带自家孩子玩,还想把流程摸清楚后,带着对编程感兴趣的小朋友们一起参加,活动是公益的,无需任何费用。

,毕竟,过去的获奖者还能去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交流营,机会难得。

比赛的前几天,两兄弟已经搭好了一个雏形,但还不够成熟。

我让他们先整理一下问题,然后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指导,老师刚从香港授课回来。



和老师约了半天的时间,孩子们和老师围着产品项目碰撞思路,讨论得热火朝天。

上完课后,我们边喝茶边闲聊,我随口问了他一句:“你在广州和香港都带过项目,觉得两地的孩子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老师想了想,笑着说:“差别还挺大的。我给你讲两个对比。”

01

香港孩子像“项目经理”,

内地孩子像“工程师”。

老师说:“在香港的一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前就把项目雏形做好了,有页面,有构思,有分工,甚至连队名都起好了。”

“孩子们的分工特别明确,谁负责前端页面,谁去查资料,谁来准备答辩稿,每个人的角色都清清楚楚。更厉害的是,AI工具用得贼溜,什么Canvas、Notion、Midjourney……他们早就玩得熟门熟路。”

他说到这,笑着感叹:“一个个都像小项目经理。”


老师在学校课堂上随手拍下了这张照片,孩子们在学校里亲手写的《AI 使用报告》笔记。短短两页纸,记录的是孩子们如何把AI知识活学活用的过程。

然后他沉思了下,缓缓说道:“但内地的孩子就不太一样了。”

“在广州教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拿到任务时往往一脸迷茫,不知道从哪开始,团队协作也比较弱。需要老师一步一步拆任务、带流程,他们才慢慢动起来。”

说到这儿,老师突然语调一扬,跟我说:

“但一旦起步了,内地孩子的执行力特别强。我在广州的学校里,也发现不少初一孩子,调试和优化能力已经相当扎实了,老师只要给一点提示,他们能做出让人惊艳的成果。”

他说:“香港孩子思维广度大,擅长规划和协作;

内地孩子思维深度强,执行力和技术力更扎实。”

这话让我回味良久。

02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后还在回想老师说的这些话。

不得不承认,我们当年从国际体系转回内地教育,是因为认同基础教育的扎实根基,我也看好内地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就像郭靖,虽然不是天赋型选手,但肯下苦功夫,靠勤奋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底子,谁也动摇不了。

但国际教育那种鼓励表达、开拓视野、激发个性的方式,确实也很吸引人,我也会心痒并向往。

于是我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抛给哥哥Joshua,我问他:

“你在两个体制内都学过,哪个你更喜欢?

你觉得广一点好,还是深一点好?”

没想到那个低头敲代码、沉浸在写程序的Joshua,头也不抬,轻描淡写就来了一句:

“我觉得都行啊,反正学校缺什么,家里补什么就好了。”


这话不长,却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孩子比大人清醒得多。

我们大人常常会焦虑“选哪条路更好”,但孩子的答案往往更纯粹、更本质。

与其纠结在哪个体系里“完美成长”,不如清醒地看清现实:

任何教育体系都有缺口,关键是家庭教育是否愿意看见缺口,并愿意补上缺口。

“学校缺啥,家里补啥”,这8个字看似轻飘飘的,实则重若千钧。

这不就是《道德经》里的教育智慧吗?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真正的教育,

从来都不是“择边站位”,

而是懂得“因势利导”。

家庭的角色,正是在学校教育之外、补足最关键的那块拼图。

如果学校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知识密度,我们就该在家里给他们更多留白——探索世界、体验生活、发展兴趣

如果学校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松弛与跨界体验,我们就该在家里为他们收紧基本盘——实基础、谦虚踏实磨练自律


03

家庭教育不是修铁轨,

而是添羽翼

内地教育,有个很大的优势是基础扎实。

孩子从小就有系统的知识输入,习惯了规范、练习和目标导向式的训练

但也因为这样,很多孩子的成长像是沿着一条笔直的轨道在运行,很快,跑得稳,却少了拐弯处的风景,少了敢于突破的勇气。

所以,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第一要务不是把这条“铁轨”修得更长,而是多多增添翅膀,让孩子在轨道之外,也能看见更远的天空。

我们到底该添什么?我觉得有四张翅膀,是可以更好去支撑孩子的完整成长:

1. 自驱力: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我想搞懂”

道家讲“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而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兴趣去引导。

自驱力不是用“我说你听”的方式灌出来的,而是被看见、被认可之后慢慢发芽。

很多家长说,孩子学东西没有动力,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从来不需要鼓励孩子去玩,因为那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

学习也一样,如果孩子从来没体验过“我搞懂了”的快乐,他怎么会主动想去搞懂?

家庭能做的,就是创造那一次次“我会了”的瞬间——哪怕很小,也值得被看见,被夸奖,被记录。

当孩子意识到,“原来我是能把事情搞明白的”,那团“我想知道”的火,就会一直在他心里烧着,不再靠推着走,而是自己想走。

2. 自我管理:从“被管着”到“自己掌舵”

现在的学习节奏是很快,孩子常常是被时间推着跑。

但如果我们总是帮他安排好一切,久而久之,他的大脑就会习惯“外控”——不提醒就不动,不催促就拖延。

真正的自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叫“节律感”。它不靠惩罚和监督,而是靠内心的秩序感慢慢长出来

就像《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不该强行拽着孩子走,而是要教会他如何自己与“节奏”共舞——

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紧,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比如:

把写作业分成几个小段落,中间设定休息区;

学会自己看表、设定提醒,而不是等大人喊;

每周自己安排一次“周计划”,哪怕一开始只做一半,也是一种练习。

当孩子能学会自我调节时间时,他会发现:

调节时间的感觉,其实就是掌控人生的主控权。

3. 自信和成就:进步不是为了赢,是相信“我可以”

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家长或孩子的自信心容易被排名、分数裹挟,一旦成绩掉下去,就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不够好、不够聪明。

可是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内在评估系统,是从家庭那里学来的

父母用什么眼光看他,他就用什么方式看自己。

家庭的角色,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种下“你已经很好”的种子

比如:

比表扬结果更重要的是鼓励过程:“你今天坚持写完了,好厉害。”

当他失败时,别忙着“下定义”,而是陪他回顾:“这一次没成,是不是少练了一步?下次可以怎么补回来?”

每当他有一点小突破,都要让他“被看见”:“你发现没有,你现在比上个月快多了!”

这种稳定的“被认可”,才是成就感的源头。它不来自“赢了谁”,而是源于“我变好了”。

4. 情绪复原力:摔倒没关系,我们一起站起来


虽然现在孩子的试错空间越来越小,但这并不健康。

要知道,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零失误的直线,而是在一次次试错不断进步。

你想想,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一天摔几十次,我们不是都在旁边鼓励说“没事,站起来再试一次”吗?那为什么现在他考砸一次,就要被否定“你不行”呢?

道家讲“柔弱胜刚强”,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能弯得下腰、接得住痛、恢复得快。

所以,当孩子经历失败时,我们可以这样陪伴他:

“我看到你很难过,这次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对吧?”

“我们一起来复盘看看,有什么可以下次改进的。”

“失败不是终点,它只是告诉我们,还有进步空间。”

当孩子知道,失败不是“完蛋了”,而是“还没到”,他就不会因为一次摔跤就失去勇气。他会学会把情绪放下,擦干眼泪,继续出发。

04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Joshua很快就要迈入中学了。

回望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慢慢找到了那条自己愿意扎根走下去的路。

这一切的发生,其实没有什么“技巧”。

简单来说,就是家庭给了他足够的滋养,让他的自驱力和学习热爱悄悄生长出来;而学校和社会则教会了他什么是谦逊、什么是脚踏实地。

也正因为如此,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条路也很难走,风雨与荆棘难免相随;可至少,他已有自己的心中放下的初步雏形,这就足够让我欣慰。

我们常说“教育”,其实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生命的唤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赢过谁,而是让他成为他自己——那个有光的人。

如果咱们在内地体制,同时也愿意在家庭里补上那一课“看不见却最重要”的课:

让孩子拥有自驱的动力、有条不紊的节奏、对自己的信心,以及跌倒后也能爬起来的韧性。

那么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不会被一次考试的成败左右,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就迷失方向。

他/她会一步步走得稳稳的,也走得远远的。

走出自己的节奏,走出属于他们的光芒。


萌芽有话说

写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很多家长在后台问我:


“老师,我家孩子也常常陷在‘要不要转轨’的纠结里,成绩也还行,就是不自觉、没目标,总要我们推着走,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

无论你选择哪种教育体系,真正决定孩子走多远的,从来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他内在的力量。

这也是我做「给孩子的学习自驱力课」的初衷

不是教孩子多努力,而是帮他们找到“我想努力”的理由; 不是给孩子设定时间表,而是教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节奏; 不是不断地拉扯、督促,而是让他们在情绪、目标、行动之间,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闭环。

这个课程,我讲得很认真,也把我这十多年家庭教育的经验都揉了进去。

如果你也觉得“自驱力”是孩子一生最值得培养的能力,欢迎你加入我们。


这是我们自驱力课堂学员的真实反馈——原汁原味、句句走心。

因为,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

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生命里的那条“温柔的道”。

报名直播预约

关注我,带你一起找到孩子成长最关键的“那个按钮”。

互勉,萌芽。


感谢你的 点赞 推荐 和 转发,咱们不走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