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一段影响深远的时期。当时,毛主席提出15年超过英国,而衡量这一目标的重要指标便是钢产量。
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钢铁元帅”一词,甚至将成语“纲举目张”改为“钢举目张” 。
在莫斯科访问期间,毛主席与英国共产党负责人波兰特和高兰进行了交谈。通过交流,他了解到,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再过15年,英国的钢产量有望从现有的2000万吨增长至3000万吨。
而彼时的中国,也有着自己宏伟的规划,预计再过15年,钢产量能够达到4000万吨。
基于这些信息,毛主席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公开宣布,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已达520万吨,并且满怀信心地展望,再过5年,这一数字将提升至1000万 - 1500万吨;15年后,更是有望攀升至3500万 - 4000万吨。
15年超过英国,这一目标已然展现出中国追赶世界强国的决心,足以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然而,仅仅4个月后,这一赶超的时间表便被大幅缩短至7年。又过了短短两个月,这个时间进一步压缩,竟缩短到了2年。这一系列急剧的变化,便是“大跃进”运动初期的重要背景。
在“大跃进”运动初期,思想层面的“统一”工作率先从政治高度展开。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陈云等领导同志,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情况的谨慎判断,曾多次表达对经济冒进的深切担忧。
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呼吁各地领导,要“用冷水洗洗,让头脑可能会清醒些” ,意在提醒大家要冷静看待经济发展的速度,避免盲目冒进。
陈云同志则以更为严肃的口吻警告道,
“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如同脱缰之马,跑得很危险,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后年、大后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经济过热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的会议成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提及“反冒进”这个名词,他强调这绝非单纯的业务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他指出,一旦反冒进,就会打击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6亿人民的热情一旦受挫,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直接点名周恩来总理,坚定地表示:
“你不是主张反冒进吗?那我就是反反冒进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宁会议上,周恩来、陈云等同志无奈之下都进行了检讨。自此之后,党内再无人敢轻易提及反冒进的观点,这为后续更为激进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推行,扫除了思想上的一大障碍。
195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具有重要导向性的社论,题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 。
在这篇社论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社论中充满激情地描述道:
“我们的国家如今正站在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关键节点上,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领域即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大跃进,农业生产也将开启飞跃式发展的新征程,就连文教卫生事业同样要实现大踏步的跃进。”
这一口号的提出,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追求高速发展的热潮。
在此之前,国家经委已经精心制定并完成了本年度的国民经济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工业总产值初步拟定为643.7亿元,相较于上一年,计划增长幅度为14.6% 。
其中,钢产量的指标设定为624.8万吨,相较于1957年的535万吨,计划增长19.2% 。
然而,在“大跃进口号”所营造的热烈氛围的鼓舞下,国家经委在短短4个月后,便紧急做出了《关于1958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 。
在这份意见中,各项经济指标被大幅度提高。工业产值一下子跃升至903.8亿元,增长幅度调整为33% ;钢产量指标更是提高到了70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35.5% 。
即便如此,这样的调整似乎仍未能满足当时对于高速发展的急切渴望。紧接着,第三本账迅速出台,在这本账中,钢产量的指标被进一步定在了1070万吨,这意味着相较于1957年的产量,要实现整整一倍的增长。
与此同时,《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明确提出了一项特殊要求:
“生产计划需设置三本账,中央层面拥有两本账,其中一本是必须确保完成的必成计划,这本账将对外公布;
另一本则是期望达成的期成计划,这本账暂不对外公布。地方同样设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实际上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账,对于地方而言,这是必须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务;
地方的第二本账则是地方自身期望达成的目标,在进行评比时,将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作为标准。”
这一特殊要求的提出,如同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为计划指标的层层加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缺口。
中央率先带头实行两本账制度,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效仿,也都制定了自己的两本账。等到这一做法下传到基层,同一个经济指标竟然出现了六七本账的混乱局面。
上级积极推动,下级全力追逐,在这种层层推动、相互追逐的氛围下,经济发展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呈现出一片风起云涌的景象。
毛主席似乎对这种通过数字来规划发展前景的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
1958年4月15日,他以踌躇满志的姿态写道:
“10年时间,我们有信心赶上英国;再用10年,更有希望赶上美国。若说25年或者再多一点时间能够赶上英美,这其实已经预留了5 - 7年的缓冲余地。”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5月7日,毛主席在人大会议上再次发言,这次他明确提出,中国钢铁生产的发展速度,要超越苏联过去的发展速度,展现出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和决心。
5月18日,毛主席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进一步明确提出:
“7年时间,我们要实现赶上英国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加8年或者10年,我们要向赶上美国的目标迈进。”
后来,这两句话经过提炼和简化,被响亮地概括为“超英赶美” ,成为了当时激励全国人民奋斗的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口号。
很快,一份极具突破性的《让中小型工厂遍地开花的一些设想》被递交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份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
其一,凡是拥有煤炭资源的县份,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至少建设一个小煤窑、一座小水泥窑、一个小的炼油厂以及一个小的电站等。建设这些小型的基本工业设施,所需的全部投资大致在740万 - 2165万元之间。
而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设施建成投入运营后,一年所创造的生产总值,有望超过400万元,按照这样的收益计算,大约2 - 3年就能够收回全部投资,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其二,对于那些蕴藏着铁矿资源的县份,同样有着明确的建设要求,至少要建设一座年产量在400 - 500吨的小高炉。
令人惊喜的是,建设这样一座小高炉,所需投资仅为8000 - 10000元,并且建设周期较短,两个月即可建成投产。
更为可观的是,半年时间就能够收回全部投资,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无疑对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其三,针对拥有铜矿资源的县份,也规划了相应的工业建设项目,至少要建设一座年产量为30吨的小铜矿。
而建设这样一座小铜矿,投资只需8000元,建设周期更是缩短至半年即可建成,同样展现出了较高的投资效益。
按照这样极具开创性的思路,各地迅速响应,一时间,大办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1958年6月18日,在一次重要的谈话中,毛主席向薄一波同志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现在农业方面已经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办法,那就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那么工业方面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呢?”
薄一波同志在稍作思考后,迅速回答道:“工业方面不妨采取‘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策略。”
毛主席听后,当即表示赞同,说道:“对,就按照这个思路去办。”
仅仅过了3天,6月21日,冶金部迅速向中央报送了一份极具雄心的《产钢计划》 。
在这份计划中,冶金部大胆提出,到明年,我国的钢产量有望超过3000万吨;更为惊人的是,预计到1962年,钢产量甚至可能争取达到八九千万吨,这一目标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预期。
同一天,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满怀信心地宣称,中国将在3年内基本实现超过英国的目标,10年内超过美国,并且表示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有着充分的把握。
毛主席的这一讲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现场引发了强烈的反响,顿时,会场内响起了猛烈而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推荐《红墙图志》
该书以建国后的伟人为主线揭示了1949年至1976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内幕,如神秘的8341传说、三面红旗的由来,彭德怀的坎坷经历、毛刘之间的深刻分歧、毛与101之间的矛盾。
以及江青的政治崛起,还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许多资料照片集首次公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墙图志》不仅是一部资料详实的史书。更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家作,他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那些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瞬间,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对于热爱历史且渴望了解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容错过的宝贵财富。
请注意,鉴于内容的敏感性,请尽快获取并珍藏这份珍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