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欲盖弥彰,弄巧成拙,错上加错,简单事情复杂化,这几句话非常适用于某地发生的公交站车祸。
5月4日,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一辆黑色轿车突然失控冲向公交站台,造成多人受伤,现场设施损毁严重。
由于事故现场视频强烈的视觉刺激,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一度冲上热搜引起重大关注。然而,后续当地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从目前部分信息来看,当地在处理事故时的一些做法引发了公众对其是否隐瞒事故痕迹的质疑。
市政部门连夜修复了被撞公交站台,并加装了防撞墩。这种快速修复行为本身可能是出于尽快恢复公共设施的考虑,但如果公众认为其是为了掩盖事故真相,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澄清。
此外,站台名称的更改以及事故相关信息的延迟发布,可能让公众对事故处理的透明度产生了疑问。
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任何一起重大事故都可能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这起事故已经冲上热搜,当地可能担心事故的严重性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满,从而导致舆情失控。
然而,这种担心并不能成为隐瞒真相的理由。相反,及时、透明地发布信息,才是应对舆情的正确方式。只有让公众了解事故的真相,才能避免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与此同时,当地或许还担心事故会对地方的形象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所谓的“大局”,但这种担心同样是短视的。
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发展,不是靠隐瞒事故来维护的,而是靠对事故的妥善处理和对公众的负责态度来树立的。
如果为了所谓的“大局”而隐瞒事故真相,最终只会损害公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
从更深层次来看,公众可能会担心,事故闹大后会涉及责任追究问题。如果有人担心公布事故真相会引发追责,从而影响相关人员的利益,那么这种担忧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当行为。
但众目睽睽之下,交通事故的真相是瞒不住的,任何企图掩盖真相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并且可能走向反面。
信息时代,任何试图隐瞒真相的行为都可能适得其反。
当地政府应该及时、透明地发布事故信息,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依法处理事故责任人,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公众的利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得以恢复,也才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取信于民并不复杂,做到坦坦荡荡就够了。
如果采取不透明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暂时回避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难以持续。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