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非美国制作的进口电影征收100%关税时,他或许以为这能“让好莱坞再次伟大”。
然而这场看似针对全球电影产业的“保卫战”,却成了美国文化霸权自噬的导火索——当《复仇者联盟5》的英国剧组被迫停工,当迪士尼宣布暂停3部漫威电影立项,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已清晰可见: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非但未能拯救好莱坞,反而加速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性溃败。
海外取景地:从“避税天堂”到“成本黑洞”
好莱坞的全球化基因,早已深植于每一帧胶片中,漫威电影在伦敦松林制片厂搭建纽约街景,诺兰的《奥德赛》在希腊爱琴海取景,维伦纽瓦的《沙丘:救世主》计划在匈牙利沙漠开机——这些跨国拍摄本是好莱坞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的常规操作。
但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下,每部海外制作返销美国时需额外支付100%关税,相当于将1亿美元预算的电影硬生生抬至2亿美元。
这种成本压力直接导致项目大规模停摆。迪士尼紧急叫停《蜘蛛侠:崭新之日》的伦敦拍摄计划,华纳兄弟则将《湄公河行动2》全盘转移至越南胡志明市——后者不仅提供45%增值税减免,还承诺补贴场地租金。
就连正在英国拍摄的《复仇者联盟5》也不得不调整预算,将特效制作外包至印度以对冲关税冲击。好莱坞制片人亚伦·莱德直言:“在相同预算下,海外拍摄能获得更长的周期和更好的成片效果,但现在这些优势都被关税吞噬了。”
出口份额:从“文化霸权”到“市场崩盘”
关税政策最致命的打击,在于动摇了好莱坞的全球票房根基,2024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占比达73%,其中中国市场贡献58亿美元、欧盟41亿美元、东南亚19亿美元。
但中国宣布“适度减少美国电影进口”后,2024年好莱坞在华票房暴跌至5.85亿美元,仅占中国总票房的3.5%。更讽刺的是,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北美票房突破2090万美元,反向输出势头初现。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折射出美国文化影响力的结构性衰退。法国市场的好莱坞份额从44.2%降至31.9%,印度市场仅剩7%。
就连传统票仓英国也出现松动:2025年一季度,英国影院放映的好莱坞大片数量同比下降18%,本土电影《伦敦陷落3》票房反超同期漫威作品。
迪士尼CEO鲍勃·艾格在内部会议上哀叹:“当《流浪地球》的票房超过《星球大战》,我们就该意识到时代变了。”
产业链断裂:从“全球协作”到“孤岛求生”
好莱坞的危机不止于票房,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撕裂深耕数十年的全球产业链。新西兰维塔工作室曾为《阿凡达》系列打造顶级特效,如今因失去好莱坞订单,转而与腾讯影业合作开发《三体》真人剧集。
加拿大魁北克省通过雇佣法语区演员,将《蜘蛛侠:终极平行宇宙》认证为“北美合拍片”以规避关税。这种“政策套利”让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沦为笑柄。
美国本土同样未能幸免。洛杉矶摄影棚使用率从疫情前的90%暴跌至63%,外景拍摄天数创六年新低,加州电影税收抵免计划虽提升至7.5亿美元,但仍无法弥补成本劣势——在匈牙利拍摄同样场景的成本仅为加州的60%。
就连美国导演工会的新规也成绊脚石:每日工时不得超过12小时的规定,让《毒液:最后一舞》的拍摄周期被迫延长23天。
霸权黄昏:从“单极统治”到“多元共治”
特朗普或许忘了,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力从来不是靠关税垒砌的。当《头脑特工队2》62%的票房依赖海外市场,当奈飞将10亿美元投入墨西哥影视制作,这种“去中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关税政策反而加速了全球影视权力的重新分配:韩国成为“奈飞代工厂”,越南崛起为低成本拍摄胜地,中国则通过《流浪地球》《长安三万里》建立起自主的科幻与动画工业体系。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特朗普试图用“美国优先”守护的文化霸权,正被他的关税大棒亲手埋葬。当沙特与中石化签署300亿美元人民币结算协议,当金砖国家本币结算覆盖率达45%,美元霸权尚且摇摇欲坠,何况好莱坞这座建立在全球化基石上的空中楼阁。
此刻的加州,山火肆虐后的摄影棚废墟尚未清理,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机械臂正昼夜不息地生产Model Y——这或许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最辛辣的讽刺!
他亲手挥舞的大棒,砸碎的不仅是好莱坞的摄影机,更是美国世纪最后的余晖,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