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房有诸多习俗,人们把比较重要的习俗,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重要程度排出了名次,称之为“建房十大习俗”。排进前十的,肯定是人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习俗。
本期我要介绍的一句俗语,在农村建房十大习俗中,被一排到第四,这句俗语就是“房不能大过院”。
这句俗语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阳宅十书》,书中有“屋少院宽,财旺人安”之说。《园冶》一书中也提到:“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说的是园林风格的民居庭院,强调建筑要与环境相适配。
理解这句俗语最关键的字,就是俗语中的“院”字,不同的地区,因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对“院”的解释存在很大差别。
这句话中的“房”,不能理解为单栋房屋,除了独特建筑中的客家土楼和围屋外,单家独户的民居中,没有这么大的单体建筑。
再说,对于单家独户的民居来说,古代有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从古代的法律层面来说,也不允许建得很高大。普通百姓的正屋,只能建三间四架,就连低级的官员也只能建三间五架。
因此,这句话中的“房”,指宅院内所有的建筑物。比如,四合院中的主屋、厢房、倒座房,有的还有后罩房等,都包括在内。
这关句话中的“院”,因地方建房风格的差异,对“院”的理解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指宅院内房屋及周围相连的空地。
“院”的意思是说,宅院围墙内,除了房屋及其他附属设施外,留出来的空地,都称为院,通常称为庭院。
按照一些地方传统建房习俗,宅院内,房屋所占的地面面积不能超过50%,留出来的空地至少要占50%以上。
这样的宅院,一般以平原地区、盆地,或山区比较平敞宽广之地,比较常见。
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地形平坦,对宅基地的取舍也就比较宽裕,宅院修建的空间布局,也就从容多了。除了房屋建筑用地外,还可留出足够的空地来做庭院、菜地,以及种花草树木。
二是把宅院内房屋及空地都算在内。
这种宅院的类型相对比较复杂,有围墙(包括砖墙、石头墙、土墙等)围成的宅院,有篱笆墙围成的宅院,也有房屋围成的宅院,还有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宅院。
这种宅院建房,只要不把房屋建到宅院外别人的地盘上就可以了,宅院内留出的空间,可大可小,只要有能见到天的空间就行。
这种宅院,一般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比较常见,主要是这样的地方,山多地少,好的平地或者能耕种的土地,尽量用来做耕地。农耕时期的农村,能产粮食的耕地,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是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建宅院时,这些地方的人们尽量少点好地。还有很多人为了不占好地,把房屋建在山坡上,还有的地方因地制宜,采用吊脚楼的方式建房,建的平地就更少。
这种地方建房,除了旧时极少数的大户人家,有富余的土地用来建的深宅大院外,一般农家的宅院建房,空间布局都非常紧凑,留出的空地是比较小的。
按照整个宅院的总面积来计算,空地面积要远远小于建房使用的面积。有的宅院留出的空地,还不到整个宅院的十分之一。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南方天井式建筑的布局。南方很多民居宅院,一般不用建围墙,用房屋围住四周,房屋紧紧相接,四周房屋中间留出一个小天井,这个天井就是一些宅院唯一留出的能看到天空地。
因此,“房不能大过院”,因各地民居建造的风格不一样,其计算的标准也不一样,使用的功能也不一样。
那么,民间习俗中,为什么有“房不能大过院”之说呢?
对于上述第一种类型来说,主要是源于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非常讲究宅院功能分区的理念。
“院”,是一座宅院之中,院墙内居室外的核心空间,对于农家来说,除了具有采光、通风、社交及礼仪活动功能外,还有具有晒场的功能,也就是用于粮食作物的脱粒、晾晒等功能,同时也是家禽家畜喂养的活动空间,属于庭院经济经营的主要场所。
“房”,包括正房、厢房及附属设施,既是家庭成员的居住空间,也是家禽家畜的栏舍,还是柴火、农具存放的场所,房屋的建筑面积需要与庭院面积相协调,充分体现宅院布局的合理布局,功能分明。
这些地方的传统观念认为,如果房大于院,既显得压抑,破坏整体和谐,也不利于庭院经济的经营和发展。
从民俗的角度来说,这些地方的习俗认为,庭院是纳气之所,如果房屋过大而庭院狭小,则阻碍气流循环,导致阳气不足,影响家宅运势。
对于上述第二种类型来说,主要体现家族的凝聚力。
“院”和“房”均为家庭居住的空间,比如,天井的“院”,以采光、通气、聚水为主,既象征家庭的凝聚力,也是家庭财富的藏蓄之所,象征财禄。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地方的农村,凡是有天井的宅院,有两大宅院功能被移出,一是很多的社交及礼仪活动由祠堂为中心,由祠堂来承担;二是晒场功能,由家族或村庄公场坪承担,也就是家族或村庄都有公共的晒场。
因此,这些地方的“房不能大过院”,实际所是指超出自家宅院的范围,就是把房屋建到别人家的土地上,这当然是不允许的。
现在农村,有宅院的地方,仍然“房不能大过院”的传统,但是,有的人不再拘泥于数字上的比例,而是开始关注核心精神,即功能优先、心理舒适。最重要的变化是,庭院与晒场分离,家庭日常养殖与庭院隔离,使宅院更加干净、整洁、舒适。
过去不讲究这种传的地方,现在仍然比较灵活地进行布局。
现在很多村庄,随着小楼房风格的房屋修建越来多,很多庭院式的传统宅院已消失,但是,在现代设计中,这句俗语中的精髓,即庭院的平衡功能、尺度与心理感受,仍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