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东汉末年,疠疫横行,百姓饱受疾病煎熬。
张仲景立于长沙郡太守府前,望着眼前排队求医的黎民百姓,眉头紧锁。
这一年,寒冬尤为严峻,前来就医者多有手足冰凉、面色苍白之症。
多年行医,张仲景早已洞察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医理——"十病九寒"。




一日,年轻医者刘平不解地问道:"先生何以言'十病九寒'?世人多言火热为病之源,先生为何独重温阳之法?"张仲景闻言,目光如炬,缓缓道来。
究竟张仲景是如何发现这一颠覆性的医学真理?他的温阳之法,又为何能让千年医方焕发新生?
刘平是张仲景的得意门生,勤学好问却常有疑惑。
这日清晨,天寒地冻,刘平随师出诊,见张仲景为大多数病人开出附子、干姜、桂枝等温热药物,心中不解。
"恩师,《黄帝内经》有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阴阳应和天地,夏日炎热则病多热症,今值隆冬,病人理应阳盛为主,为何您总说'十病九寒',几乎所有病人都用温阳之药?"刘平躬身问道。
张仲景看了看刘平,又看了看窗外纷飞的雪花,叹了口气:"跟我来。"
二人来到太守府后的药圃,张仲景指着一株半枯的草药道:"你看此草如何?"
刘平仔细端详:"叶黄茎枯,根部微卷,显是受寒所致。"
张仲景点头:"人亦如是。天地之气,人感而应之。寒邪入体,阳气受损,非温不复。"
刘平仍有疑惑:"可《内经》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病用寒凉之药,寒病用温热之药,此乃常理。可师傅却言'十病九寒',岂非太过绝对?"
张仲景不答,引刘平来到病房。只见一名少年,面色潮红,口干舌燥,身热如炭。
"此人病症如何?"张仲景问。
刘平答道:"明显是热症,当用寒凉之药。"
张仲景摇摇头,为少年把脉后道:"此乃寒邪内郁,表现为热象。寒邪束表,阳气郁而不达,故见发热。若用寒凉之药,则雪上加霜矣。"
说罢,张仲景取出一碗温热汤药,命少年服下。不到一个时辰,少年汗出热退,精神好转。
刘平惊讶不已:"恩师,此乃何方妙药?"
张仲景微笑道:"桂枝汤加附子,温通阳气,散寒解表。表寒得解,里热自消。"
当晚,师徒二人在烛光下研习医术。张仲景从药柜中取出一本竹简,正是他多年心血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平儿,你可知我为何穷毕生之力著此书?"张仲景问道。
刘平恭敬答道:"弟子不知。"
张仲景神色凝重:"去岁,吾乡遭遇大疫,族人二百余口,死者十之七八。眼见亲朋故旧,无力相救,此痛难当。"
说到此处,张仲景眼中泛起泪光:"我观天下医者,多以热病为名,用寒凉之药,致使阳气受损,病情加重。殊不知人之所以生,全赖阳气;阳气一衰,万病丛生。"
刘平若有所思:"恩师的意思是,人体本就阳气为主,阳气虚则寒邪乘虚而入?"
张仲景颔首:"正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阳主生,阴主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吾言'十病九寒',意在警示世人,珍惜阳气,温养为先。"
张仲景取出一味药材,递给刘平:"你识得此物?"
刘平接过药材,细细端详:"此乃附子,性热大热,可温阳散寒,救逆回阳,但世人多言其毒性猛烈,不敢轻用。"




张仲景抚须微笑:"附子乃回阳救逆第一药。寒为阴邪,最伤阳气。附子温阳力强,得用得当,可起死回生。然世人不明其理,惧而不用,实为可惜。"
刘平恍然大悟:"恩师是说,即使看似热病,其本质也可能是寒邪作祟?"
张仲景点头:"病有真假,热有虚实。真热者少,假热者多。表寒郁热,里寒格阳,寒深厥阳,皆可现热象。医者不识,误投寒凉,真是雪上加霜。"
次日清晨,一位老者被家人搀扶而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家人却诉其胸腹灼热,口渴欲饮。
刘平细细诊来,转向恩师道:"此人表寒里热,当如何治之?"
张仲景凝视着老者,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你且摸他的前胸与后背。"张仲景对刘平说道。
刘平照做,发现老者前胸灼热,而后背却冰凉异常。
他正欲开口,张仲景已轻声道:"此乃阳气被寒邪所困,不得外达,郁而为热。表面看似热症,实则寒邪为患。若用寒凉之药,则阳气愈衰,病情愈重,恐有性命之忧..."
老者的儿子听闻,急切地问:"先生,家父病情危急,到底该如何救治?我们已请过多位郎中,皆用寒凉之药,病情不但未减,反而加重。"
张仲景沉吟片刻,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露出几味干燥的药材,散发出独特的芳香。"此乃温阳回阳之秘方,乃我数十年临证经验所得。然此法与常人认知相悖,用之须有大勇大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