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文章《模式口是个好地方》全文如下↓↓↓
“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这样写道,祥子牵着三匹不大体面的骆驼,由磨石口逃回了北平。
如今,“磨石口”更名为“模式口”,焕新改造后成了市民游客公认的好地方。前段时间,文旅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就包括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同时入选的,还有东城区的王府井商业街区。
人们不禁要问,能与王府井一同入选,这条街有什么来头?
有真实烟火气的老街
到模式口大街上溜达一圈,答案自会变得清晰。前不久,家住海淀的侯女士特地带着家人来模式口体验,原本期望值不高,结果却很意外:计划半天的行程,后来逛了整整一天。
“从东门一进来,就感觉大街的气质与众不同。一路上随处可见骆驼、磨刀石等元素,还有承恩寺、过街楼遗址、古道斯存院落等等,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研究探索一番。孩子们也有自己喜欢玩的、吃的。逛遍了千篇一律的古街,这里有着很真实的烟火气。”侯女士说。
这份气质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根植于村庄的历史。磨石口位于京西翠微山下,始于西周,闻名于明清,因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名扬四海,同时也是明清通往塞外的古商道。千百年来,清脆的驼铃声响彻在这条三里长街上。
民国初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在永定河畔建设新电厂,这里是向京城输电的要道,近水楼台的磨石口成了北京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厂村共建”为磨石口带来了一场生产、生活的变革,一时间被誉为“诸村之模式”,“模式口”因此得名。
如今,古街的文化历史通过各种形式保留传承下来。东入口路北,两头铜制骆驼体态健硕、步伐矫健,象征着驼队迤逦,接续向前。见证了数百年驼队往来的过街楼遗址,如今依然矗立。龙王庙广场既保留着当年驼队休憩、饮水所用的老水井,还开设了北京第一通电村主题展厅。更有承恩寺与非遗文化融合,建成燕京八绝博物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清还原法海寺壁画真迹……
移步异景、古韵新颜,历史精华在这里不断沉淀,文化密集程度相当高。“不得不说,这条街太有文化气息了,整条街都是景点,很有老北京特色的文化韵味在里面。”市民戚越说。
“垃圾堆”里抢救国宝
细数模式口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拥有法海寺、承恩寺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田义墓和第四纪冰川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15处区级文保单位和普查登记文物,有价值院落37处,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一个重要窗口。
可这样一处文化资源富集的古街,过去却是环境脏乱、垃圾成堆。20世纪90年代,模式口村的运输队、煤场逐步关停,闲置的空间被一些外来商户承包下来,发展成为远近皆知的模式口早市。每天上午,模式口大街就像是农村的集贸市场,本不宽敞的大街被堵得水泄不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模式口村社区居委会工作20多年的任媛感慨,“那时的模式口,就像一堆国宝埋在了垃圾堆里。”
群众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2016年,石景山区全面启动模式口街区更新改造,整治街区环境,升级市政配套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同时注重恢复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更新改造,模式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杂乱的架空线入地,违法建设拆除,水管燃气管更新。与此同时,沿街房屋外立面统一改造,重点院落保护修缮,西山翠林茶社变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老爷庙更新为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古道斯存”,焕新的空间留下历史的记忆,整条古街恢复了往日神韵。
2021年9月29日,模式口大街开街,迅速成为京西网红打卡地。这些年,更多院落完成改造,精品咖啡、民宿、餐饮品牌接连入驻,已集聚15景、30院、百余铺,同时开通了地铁,便利可达。2024年,模式口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今年春节、清明的游客量屡创新高,模式口的吸引力不断攀升。
“驼铃古道”成金字招牌
曾经“脏乱差”,如今“满街景”,人们都说,“驼铃古道又回来了。”这里独特的文化韵味,吸引的不仅仅是市民游客,商家店铺同样慕名而来。
就拿街区核心地段的乘之堂茶空间来说,企业的店铺原本开在东边的三元桥,却偏偏跨越半个北京,选择到京西模式口开设新店。
“我们做茶文化,希望能够与传统文化离得近一点。模式口地处京西,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例如法海寺的壁画、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这里还是运送茶叶进京的通道,与我们店铺的理念十分契合。”乘之堂创始人邵博文说。
2021年,乘之堂茶空间开业,经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邵博文介绍,“在三元桥,商务客流比较多,客人谈了事情就匆匆离开,茶叶只是附属品。但是在模式口,来感受茶文化的客人更多,慢慢就聚集了一批茶爱好者。我想这更符合我们做茶的初衷,所以未来我们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模式口。”
乘之堂的西侧,过街楼遗址对面,199号院是模式口首批改造的重点民俗院落,如今变成了“日咖夜酒”的时尚潮流餐厅。新颖的业态和古街看似跳脱,但在环境风貌上做了协调处理。
院落外部与整条大街风格统一,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内部完整保留了老宅的北屋,朱漆木门内,曾经的土炕、地炉、抬梁等,变成了酒吧的吧台、卡座和装饰件,来此放松的年轻人也能感受浓浓的古韵。
开业一年有余的美山51号,是一家西餐、咖啡与民宿都有的复合店铺,主理人林芳如也是冲着模式口的文化韵味而来。她在经营上主打中西融合,二进的院落恢复了青砖灰瓦的历史肌理,却提供意大利比萨,就连会客厅墙上的油画,也加上了法海寺的壁画元素。“有不少国外的游客对我们的空间很感兴趣,甚至有客人留言说,这里让他爱上了北京。”林芳如说。
不仅如此,模式口这条历史文化古街,如今还迎来了匈牙利葡萄酒和旅游文化体验中心,通过葡萄酒架起中匈连接的桥梁,为模式口打开了在国际上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窗口。
居民游客共享新家园
今日的模式口,不仅属于游客、商户,更是900户模式口本地居民的家园。这也是街区改造难能可贵的地方——不一味地追求新颖、时尚,还为本地居民保留生活空间。
全长1500米的模式口大街上,游客与居民就这样和谐地相处着:一早赶来法海寺早市买菜的,准是附近居民。店内的蔬菜已经按兜装好,不论土豆、西红柿还是青椒,统统5元。夜幕降临,游人逐渐散去,模式口村社区居委会门前的条石,就变成了大伙儿的棋牌桌,看棋下棋其乐融融。
当然,游人与居民也常有互动,例如热卖的法海寺炸糕、小韩家山东煎饼,都是模式口的网红美食,门口经常排队,本地居民想吃也得赶早去。同升源粮行旁的小广场,则是老王、老马哥几个常聚的地方,人称“三军长”的马义强,每天最喜欢看游人来来往往,偶尔有人停下,他就给他们讲讲模式口的变化。
在模式口工作了20多年,任媛更是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在她看来,模式口最独特的气质,就是“包容”二字。模式口几经大起大落,从历史上的驼铃古道,到模式口早市,再到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古街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作为土生土长的模式口人,我感到特别自豪,我常和别人说,我是住在景区、工作在公园里。”任媛说,“模式口是个好地方,我相信,未来还会更好。”
记者手记
文化积淀成就兼容并蓄气质
实地采访交流过程中,不少市民游客都谈到,这条街有味道、不一样,其潜台词是对古街历史文化的认可。一个景区、一条大街,网红的美食、文创等只是表象,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才是魂。
模式口里的文化兼容并蓄,既有来自明朝宫廷画师创作的、代表明代最高水平的法海寺壁画,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磨刀石村落、南来北往的驼铃古道。民国时,“厂村共建”形成“诸村之模式”;现如今,“北京最神秘寺庙”承恩寺携手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重新开门迎客。
包容的文化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气质,经过焕新升级的模式口,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黄金期。咖啡、葡萄酒、民宿等新业态,与青砖灰瓦、条石骆驼交融,绿化景观与历史文化街区相映成趣,彰显出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
来源:北京日报 驼铃古道|模式口
编辑:李嘉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