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皇帝驾崩之后,重臣张廷玉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配享太庙的请求。

谁能想到,曾经深受两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竟被乾隆皇帝怒斥为“无耻奴才”。

他为了大清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什么却受到了乾隆的冷落?他究竟做了什么?



宦海初航

张廷玉作为两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他的童年则是浸润在书香与教诲中。

天还未亮,当其他孩童还在酣睡的时候,他早早地就起床了。

他整理好房间之后,就端正地坐在书房中。他用手紧握毛笔,一笔一划地临摹着父亲张英亲自撰写的字帖。



张英时不时就会来到书房,教张廷玉读书写字。他总会背着手,在房间中来回踱步,俨然一副老师的样子。

他看着张廷玉练字,有时会俯身纠正儿子歪斜的笔画。

他教育儿子:“字如人,须端方;人如字,要守正。”



父亲的教诲,在张廷玉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样日复一日的勤学苦读,不但让张廷玉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而且使他养成了严谨自律的学习习惯。

后来,张廷玉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等到春闱放榜的日子,京城街头挤满了前去查看榜单的学子。

张廷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去查看自己的成绩。经过一番查找,张廷玉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这也就意味着,张廷玉顺利地通过了会试。



接着,张廷玉又去参加了殿试,表现特别出色,获得了二甲第一名的好成绩。

随后他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漫长的仕途生涯。

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莫负家族,莫负圣恩”。



当时,朝廷之上,看似一片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皇子们的势力在朝堂蔓延,几乎每天都有官员因为个人的选择,迎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有一天深夜,张廷玉的住所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原来,这是八皇子的亲信,他带着厚礼登门,准备拉拢张廷玉。



他明确表示,八皇子殿下十分赏识张廷玉的才能,希望能够得到张廷玉的助力。

这时,张廷玉立刻起身作揖。他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只希望可以恪守本分。

八皇子的亲信看到张廷玉的态度,感觉没有什么希望,便立马离开了。



后来,父亲张英急流勇退,准备辞官回乡。

在张英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张廷玉在城门口目送父亲张英返乡。

而在父亲走后,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给他留下的人脉,将成为他往上爬的阶梯。



他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每当起草诏书时,他反复斟酌字句,连标点符号都要仔细确认。

审核大臣们的奏折时,他带着逐字进行批注,态度十分认真,总是希望不要出现任何瑕疵,追求完美。



正是这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他从翰林院检讨升任内阁学士,成为康熙眼中“沉稳可用之人”。

后来,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张廷玉心中十分悲痛。他知道皇位更替充满了变数,期间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

而属于自己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君臣相识相知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九子夺嫡的暗流终于激起了一阵阵浪花。

后来,雍正皇帝凭借着非凡手段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有一天,新登基的雍正皇帝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

这时,张廷玉恭敬地站在一旁,随时等待皇帝的明确指示。



“九子夺嫡”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毕,雍正对朝堂局势充满忧虑。

尤其是那些曾支持过其他皇子的官员们,更是让他如芒在背。

张廷玉清楚知道雍正皇帝的忧虑,每当有人在面前议论这件事情,他总是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试图缓解皇帝忧虑的心情。



一日深夜,雍正突然召见张廷玉。殿内只有二人,雍正来回踱步,神情焦虑。

他向张廷玉请教一些治国良策,希望能够使得朝政平稳过渡。

张廷玉建议雍正皇帝,应当广开言路,重用贤能之士,施行仁政。



随后,他详细地提出了一系列稳定朝局的方法。

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安抚宗室子弟到整顿朝廷吏治,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雍正听完张廷玉的想法之后,表示十分赞同。



此后,张廷玉便成了雍正最得力的助手。

在整顿吏治上,他亲自制定官员的考核条例,常常熬夜审核官员履历,就算疲惫不堪也不肯休息。

在改革科考制度的时候,他深入考场,认真了解具体情况,严查考场舞弊。



在雍正皇帝成立军机处之后,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每天早早地就到军机处,直到处理完全部事务才回家。

为了严守机密,他从来不跟家人谈论朝堂之事,就连自己的妻子问起,他也摇头不语。



随着时间的推进,雍正与张廷玉的君臣关系愈发紧密。有一次,张廷玉突然生病在家,雍正竟派御医上门为其诊治,还亲自派人送去补品。

从此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张廷玉是信任倚重的。



后来,雍正皇帝病入膏肓,自知时日不多。他任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并明确表示,张廷玉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这样的决定,无疑对张廷玉能力的最大肯定。

不久之后,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顺利登基。



配享太庙

初登皇位的乾隆根基尚且不稳,不得不倚重张廷玉这位老臣。

每天上朝,乾隆皇帝都特意吩咐身边的太监,去搀扶年迈的张廷玉,尽显礼遇。

后来,乾隆将象征殊荣的三等伯爵爵位,郑重地赐给了张廷玉。



然而,表面的尊崇下其实暗潮涌动。

当时。重臣张廷玉与鄂尔泰的麾下都有一些得力的官员。

他们在朝堂议事的时候,虽然没有公然进行争执,但是在新政推行、官员任免上暗暗较劲。



每当两派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乾隆皇帝因缺乏处理政事的经验,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乾隆皇帝只能询问张廷玉的意见,这种决策权不在他手里的感受,让他难以忍受。



有一天,乾隆皇帝想起了父亲的遗诏。张廷玉可以获得配享太庙的待遇,乾隆皇帝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他觉得这个被父亲倚重的老臣,此刻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压得他难以施展拳脚。



后来,乾隆皇帝逐渐掌控了朝局。

张廷玉敏锐察觉到朝局风向变化,于是,递上了告老还乡的奏折。

谁料,三日后张廷玉竟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他恳请乾隆皇帝,应允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乾隆本来就对他感到不满,此番举动更加深了对他的愤怒。

然而,乾隆皇帝想到先帝遗命,暂时答应了配享太庙的请求。



之后,乾隆皇帝对身边大臣表示,张廷玉有什么功绩,竟敢重提配享太庙的要求。

于是,这件事就暂且搁置了。再后来,张廷玉因病去世。

消息传到京城,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悲伤。他经过慎重考虑,准许其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死后,终于重获了那份“配享太庙”的殊荣。



结语

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受雍正遗命可配享太庙,却在乾隆朝因重提这件事,得到乾隆皇帝的怒斥。

等到张廷玉因病去世之后,乾隆感念他的功绩,最终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果然,不管什么时候,即便是皇帝的救命恩人,在皇权面前都得靠边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