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皇帝驾崩之后,重臣张廷玉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配享太庙的请求。
谁能想到,曾经深受两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竟被乾隆皇帝怒斥为“无耻奴才”。
他为了大清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什么却受到了乾隆的冷落?他究竟做了什么?
宦海初航
张廷玉作为两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他的童年则是浸润在书香与教诲中。
天还未亮,当其他孩童还在酣睡的时候,他早早地就起床了。
他整理好房间之后,就端正地坐在书房中。他用手紧握毛笔,一笔一划地临摹着父亲张英亲自撰写的字帖。
张英时不时就会来到书房,教张廷玉读书写字。他总会背着手,在房间中来回踱步,俨然一副老师的样子。
他看着张廷玉练字,有时会俯身纠正儿子歪斜的笔画。
他教育儿子:“字如人,须端方;人如字,要守正。”
父亲的教诲,在张廷玉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样日复一日的勤学苦读,不但让张廷玉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而且使他养成了严谨自律的学习习惯。
后来,张廷玉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等到春闱放榜的日子,京城街头挤满了前去查看榜单的学子。
张廷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去查看自己的成绩。经过一番查找,张廷玉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这也就意味着,张廷玉顺利地通过了会试。
接着,张廷玉又去参加了殿试,表现特别出色,获得了二甲第一名的好成绩。
随后他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漫长的仕途生涯。
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莫负家族,莫负圣恩”。
当时,朝廷之上,看似一片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皇子们的势力在朝堂蔓延,几乎每天都有官员因为个人的选择,迎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有一天深夜,张廷玉的住所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原来,这是八皇子的亲信,他带着厚礼登门,准备拉拢张廷玉。
他明确表示,八皇子殿下十分赏识张廷玉的才能,希望能够得到张廷玉的助力。
这时,张廷玉立刻起身作揖。他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只希望可以恪守本分。
八皇子的亲信看到张廷玉的态度,感觉没有什么希望,便立马离开了。
后来,父亲张英急流勇退,准备辞官回乡。
在张英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张廷玉在城门口目送父亲张英返乡。
而在父亲走后,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给他留下的人脉,将成为他往上爬的阶梯。
他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每当起草诏书时,他反复斟酌字句,连标点符号都要仔细确认。
审核大臣们的奏折时,他带着逐字进行批注,态度十分认真,总是希望不要出现任何瑕疵,追求完美。
正是这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他从翰林院检讨升任内阁学士,成为康熙眼中“沉稳可用之人”。
后来,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张廷玉心中十分悲痛。他知道皇位更替充满了变数,期间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
而属于自己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君臣相识相知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九子夺嫡的暗流终于激起了一阵阵浪花。
后来,雍正皇帝凭借着非凡手段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有一天,新登基的雍正皇帝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
这时,张廷玉恭敬地站在一旁,随时等待皇帝的明确指示。
“九子夺嫡”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毕,雍正对朝堂局势充满忧虑。
尤其是那些曾支持过其他皇子的官员们,更是让他如芒在背。
张廷玉清楚知道雍正皇帝的忧虑,每当有人在面前议论这件事情,他总是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试图缓解皇帝忧虑的心情。
一日深夜,雍正突然召见张廷玉。殿内只有二人,雍正来回踱步,神情焦虑。
他向张廷玉请教一些治国良策,希望能够使得朝政平稳过渡。
张廷玉建议雍正皇帝,应当广开言路,重用贤能之士,施行仁政。
随后,他详细地提出了一系列稳定朝局的方法。
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安抚宗室子弟到整顿朝廷吏治,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雍正听完张廷玉的想法之后,表示十分赞同。
此后,张廷玉便成了雍正最得力的助手。
在整顿吏治上,他亲自制定官员的考核条例,常常熬夜审核官员履历,就算疲惫不堪也不肯休息。
在改革科考制度的时候,他深入考场,认真了解具体情况,严查考场舞弊。
在雍正皇帝成立军机处之后,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每天早早地就到军机处,直到处理完全部事务才回家。
为了严守机密,他从来不跟家人谈论朝堂之事,就连自己的妻子问起,他也摇头不语。
随着时间的推进,雍正与张廷玉的君臣关系愈发紧密。有一次,张廷玉突然生病在家,雍正竟派御医上门为其诊治,还亲自派人送去补品。
从此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张廷玉是信任倚重的。
后来,雍正皇帝病入膏肓,自知时日不多。他任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并明确表示,张廷玉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这样的决定,无疑对张廷玉能力的最大肯定。
不久之后,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顺利登基。
配享太庙
初登皇位的乾隆根基尚且不稳,不得不倚重张廷玉这位老臣。
每天上朝,乾隆皇帝都特意吩咐身边的太监,去搀扶年迈的张廷玉,尽显礼遇。
后来,乾隆将象征殊荣的三等伯爵爵位,郑重地赐给了张廷玉。
然而,表面的尊崇下其实暗潮涌动。
当时。重臣张廷玉与鄂尔泰的麾下都有一些得力的官员。
他们在朝堂议事的时候,虽然没有公然进行争执,但是在新政推行、官员任免上暗暗较劲。
每当两派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乾隆皇帝因缺乏处理政事的经验,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乾隆皇帝只能询问张廷玉的意见,这种决策权不在他手里的感受,让他难以忍受。
有一天,乾隆皇帝想起了父亲的遗诏。张廷玉可以获得配享太庙的待遇,乾隆皇帝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他觉得这个被父亲倚重的老臣,此刻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压得他难以施展拳脚。
后来,乾隆皇帝逐渐掌控了朝局。
张廷玉敏锐察觉到朝局风向变化,于是,递上了告老还乡的奏折。
谁料,三日后张廷玉竟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他恳请乾隆皇帝,应允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乾隆本来就对他感到不满,此番举动更加深了对他的愤怒。
然而,乾隆皇帝想到先帝遗命,暂时答应了配享太庙的请求。
之后,乾隆皇帝对身边大臣表示,张廷玉有什么功绩,竟敢重提配享太庙的要求。
于是,这件事就暂且搁置了。再后来,张廷玉因病去世。
消息传到京城,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悲伤。他经过慎重考虑,准许其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死后,终于重获了那份“配享太庙”的殊荣。
结语
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受雍正遗命可配享太庙,却在乾隆朝因重提这件事,得到乾隆皇帝的怒斥。
等到张廷玉因病去世之后,乾隆感念他的功绩,最终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果然,不管什么时候,即便是皇帝的救命恩人,在皇权面前都得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