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
本来这只是局部的南亚冲突,却最终演变成亚洲冷战格局中的重要地缘对决。
没有原子弹的蘑菇云,却在边界线上溅起滚烫的硝烟;没有太平洋舰队的航母,但有数十万士兵在荒芜的山地、泥泞的田野里对峙拼杀。
这场战争之所以至今仍被研究讨论,不只是因为它打得激烈,还因为它定义了南亚格局,也为印巴两国之间埋下了几十年敌对的心结。
克什米尔成了“火药桶”
自1947年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双方最大争议。
印度声称克什米尔归为印度合法;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应属于巴方。
第一次印巴战争最终以停火线告终,但未解决实质问题,反而让克什米尔成为双方心头的一颗钉子。
1965年初,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刚经历中印边境战争,国防疲弱,是“收复克什米尔”的最佳时机。
于是巴军制定了“直布罗陀行动”,偷派大批便衣兵(约3万)进入印控克什米尔,鼓动起义。
巴方希望当地穆斯林响应起义,造成大规模混乱。但实际情况却是——
克什米尔人并不买账,印军迅速镇压叛乱,反击全面爆发。
第二次印巴战争双方战力对比
随着战争的爆发,印巴两军全线拉开,你可能会好奇,当时双方的实力究竟如何?
从兵力上来看,印度陆军兵力有83万人,巴基斯坦只有27万人;主力坦克印度有720辆,其中多为二战美苏老坦克,巴基斯坦则有765辆,包括美援M47/48巴顿坦克;空军战机印度有600架(以英国“猎人”与苏联米格为主),巴基斯坦300架(主力为美制F-86军刀);海军舰艇印度为中等规模,巴基斯坦虽然规模小,但有潜艇部队。
简单来说,印度胜在人多、国土大,巴基斯坦胜在军备精良、外援充足。
当时巴基斯坦获得了美国大规模军事援助,装备现代化程度反而超过印度。
亚洲最大坦克战:锡亚科特装甲对决
这是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对决。
印度投入了其当时王牌部队第1装甲师与部分摩托化步兵单位。主战坦克为英国“百夫长”与苏制T-55。兵力约200余辆坦克,有多个机械化团支援。
此师曾在1947年印巴第一次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印度陆军“铁拳”。
巴基斯坦方面则出动了第6装甲师,其主力装备为M47、M48“巴顿”坦克。兵力规模约132辆巴顿系列和数十辆轻型支援装甲。
M48坦克
M48在当时可谓“超级战车”,论火力、防护都强于印度T-55与老式百夫长。
双方几乎在锡亚科特集结了南亚全部最精锐的装甲力量,堪称“王对王”的正面对撞。
这场战斗打了三天三夜。
1965年9月8日清晨,巴军以坦克集群为先锋,发动地毯式突击。印军前哨阵地被冲垮,T-55由于通信不畅应变不足。
巴军M48依靠夜视能力和火控优势,一度推进到锡亚科特城郊。印度陷入被动,指挥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
第二天,印军反扑,装甲互轰。印军集中第1装甲旅,采取分段反冲战术。
百夫长火炮虽然口径略小,但命中精度优异,可以发挥“点穴打击”作用。
印军炮兵也在火线后方进行“预判火力网”布置,有效破坏巴军推进节奏。
于是,此役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画面:
双方坦克对轰距离仅500米,部分甚至肉搏撞击——履带卷起尘土,炮口在火光中喷涌,现场如同“钢铁火炉”。
到了9月10日,印军依然牢牢固守锡亚科特外围,巴军攻势被削弱。
雨季突至,道路泥泞,坦克行动受限。巴军后勤补给线延伸过长,油弹不足。印军则调来更多炮兵与空中支援,展开反压制。
最终,双方在锡亚科特附近焦土化地带陷入拉锯状态,谁也无法再推进。
这场战役中,巴基斯坦军在初期打出了惊人战术冲击力,装备优势明显,但在后期陷入后勤泥潭,没能形成突破。
最终在国际停火令下被迫后撤。
锡亚科特之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
没有斩首战术,没有高超音速导弹,只有最原始也最直接的钢铁火力对撞。
国际干预与停火
随着印巴双方伤亡惨重,国际社会坐不住了。
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立即停火,苏联出面斡旋,提出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举行和平谈判。
在国际压力与自身消耗下,印巴双方于9月22日同意停火。
此战印度保住了克什米尔大部分控制区,但未实现彻底压制巴军。
巴基斯坦虽然发动战端、初期得手,但最终“战略目标未达成”。
双方都没捞到真正实质性的利益,唯一真正受益的,是成功斡旋的苏联——它在南亚建立了地缘调解人形象。
结语
如今克什米尔问题继续成为常驻热点。
1965年后,印度在克什米尔部署更多部队,巴方则加紧支持游击队。两国矛盾长期化。
如今,印度国防开支是巴基斯坦的6倍,科技发展领先,但巴基斯坦因有中国在背后支持,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即便未来两国真的开战,巴基斯坦也是有机会搏一搏的。